第二百五十章 商战未开刀兵已至(第2/3页)

所以见了大大方方陪在杨凌身边的成绮韵,这位头榜进士出身的布政使大人只是惊艳于黛楼儿的美色,羡慕杨凌的捷足先登,却从心眼里没有一丝一毫的岐视。

杨凌原本确是担心有些食古不化的官员会当面对黛楼儿有所不敬,黛楼儿心高气傲,势必难受这种屈辱。他却不知这时代士大夫们对于贞节的看法两极分化严重,一方面对女人刻薄到了极点,另一面又视流连青楼为风流韵事,纳名妓为妾蔚为时尚,根本没有他想的那么严重。

谷大用对杨凌的到来自是喜出望外,他这些日子忙着海关衙门、市舶司、水师、和税监衙门的建立,谷大用才学有限,不过他是吃一堑长一智,牢记杨凌的嘱咐,绝不盲目瞎指挥,只是抓着人事权不放。

肯卖力、能出成效的,就是可用之人,他便放胆让手下人去做。反正他的背后有杨凌、有皇上、有京中皇亲国戚和地方士绅豪族的支持,身居上位掌控全局者主要的功能便是调动部下的积极性,细而化之的东西并不需要他去亲自处理,何况还有两厂一卫暗中传递各种商业情报和各个衙门的筹建进程,没有什么事真正瞒得过他。

杨凌、成绮韵应承了接风洗尘的酒宴,谢送了地方各司官员,这才和谷大用、李大祥等几个亲近的人物回到钦差行辕,置茶清谈。

这处宅子是谷大用在市舶司衙门旁新建的一处海市行辕,谷大用是北方人,不习惯江南的小桥流水、曲环回廊,这宅子建筑的一如北方豪宅,讲究的就是一个通敞气派。

高大的门楣,笔直的通廊,一排风磨铜气死风灯由大门每隔五步便挂了一盏,一直延伸到中厅,照得院子里恍如白昼。

“咱家已令苏州织造扩大生产,那些个人的织坊也按照大人的吩咐,叫他们各自负责一块,产丝的专门产丝,织罗的专门织罗,产成品由织造局统一收购。这样一分工每家都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生产的速度也快了许多,而且各家之间是相互供应的关系,谁也离不了谁,各家织坊也没有互相拆台、撩阴腿下绊子的了。”李大祥是被杨凌的“笑里藏刀”吓破了胆的人,一落座便讨好地道。

杨凌笑道:“辛苦辛苦,类似瓷器、丝绸、布匹、佛经、诗词这些东西,高中低档都要准备,通商后可以高价销往日本国。”

他饮了几杯水酒,兴致颇高,眼前又全是下属无需顾忌,一时性起顺口笑道:“这阵儿Made In China可不是廉价制造,呵呵,那可是三分本钱七分高利的好东西。”

李大祥瞠目道:“大人说……没的人……揣什么?”

杨凌哈哈大笑道:“呃……我是说大明制造,哈哈,方才是一句番语,李公公勿需介意。”

谷大用忙自作聪明地抢着解释道:“杨大人府上养着几个来自遥远西方红发碧眼的番人,大人这是说的该国的番语。”

李大祥几个人作恍然大悟状,连忙又表示了一番钦佩、赞美。

杨凌道:“不过诸位大人可要记着,说是民间自由通商,然则煌煌华夏非蛮荒小国可比,吾等乃为圣朝之臣,天子之属,需行引导教化百姓之责。若听之任之,岂不颠倒乾坤,败坏社稷,而市井之徒大行其道,呜呼悲哉!不能完全由着百姓们来。要引导,懂么?不该多进、不该多出的东西,在制订税率的时候,就要调高一些,百姓自然就少碰那些东西,咱们要多进日本国的硫磺、刀剑、苏木、以及铜矿等等,少进玩赏之物。还有,闵文建闵大人明日就会赶来见我,不过我已听说军中屯田种植的南洋作物长势极好,明年大量种植后有了余粮,也要酌量销往彼国,不要只看到眼前利益,要让它离不开咱们。”

李大祥担心地道:“大人,织造局已屯积了大量松江等地收购上来的布匹、丝绸,听闻日本国如今诸侯混战,极是贫困,他们有钱财买咱们的东西么?”

谷大用得杨凌授意要他密切注意日本国动向,厂卫已传回一些情报,心中有数,是以闻言便道:“老李,这个你尽管放心,日本国虽小,却多金矿、银矿,这些年到处打仗,田园、城市处处荒芜,迫于无奈,各地大名正在纷纷开山采矿,他们别的没有,这金子银子可是源源不断。”

李大祥一听这才放下心来,脸上顿时换了一副轻松的笑容。

杨凌其实也没安什么好心,他借商洽开海贸易,派往日本国的使者群中混杂了大量搜集各种情报的专家,根据他们送回的情报,日本各地大名打的不可开交,治下无人安于种田、做工,以致变得越来越穷。

为了增强实力、与其他大名作战中获得优势,各地大名利用日本多山,山中多有金银矿的地理条件,正在组织人力全面开采,有远见的大名甚至开始修建水利、鼓励耕种。

杨凌盘算金银是世界通用的货币,放到哪里、放到何时都是值钱的东西,如果向他们提供各种物品甚至食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那么各地大名的注意力就会从因为经济困顿而准备暂时休战,从而大力发展农工业上重新转移到争霸上来。那么在大明大力发展海军同世界接轧的时候,就可以利用他们的内乱至少领先他们五十年,他们再想追可就困难了。

杨凌万万料想不到他的目的是如此简单,可是因为这一举动对未来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日本因此走上了同西班牙一模一样的发展道路,而大明却因此积累了一百五十年后工业大暴发的足够资本。

历史上战国大名在十六世纪大量开采金银矿,并发展经济,使他们在仅仅五十年后就完全不必依靠同大明朝的贸易来生存,从而走上了独立自强的道路。然而现在大明提前六十多年解除了海禁,将大量日本国急需的产品甚至粮食倾销过去,使他们再无后顾之忧。

取之不竭的金山银矿,使他们根本不必担心不事生产的后果,从山中提炼了金银,就可以从大明换取精美的丝绸、昂贵的瓷器和食物,谁还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去种地?

这种情形恰如同时期的西班牙灭了印加王国掠夺了无数黄金成为暴发户的情形,拥有如此雄厚的资本,在以黄金为货币的西方,如果用于发展生产,无疑他们将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

然而他们错误地以为可以继续从新大陆掠夺无数金银,变得只懂得挥霍和消费,结果只不过做了把金银从新大陆向欧洲转移的一座桥梁而已,以致数十年后出现四次财政危机,几乎亡国。

而大明的慷慨贸易和源源不断开采出的金银,给了倭国同样一种错觉,以致他们也走上了这条路。反之大明呢?大明百姓对于黄金更喜欢把它们储藏起来,大明朝成了一块庞大的“吸金海绵”,黄金流进去就休想再挤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