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山东指挥(第4/4页)

李森悚然色变,立即端然坐好,毕恭毕敬地道:“是!卑职现在懂了。”

聪明人,点一下就够了。杨凌满意地一笑,说道:“好,现在告诉我,你的看法和到四川后都有些什么作为?”

李森被杨凌的一双眼看得透透澈澈,在他面前再不敢玩什么玄虚,忙恭声道:“大人,卑职是从小校一步步爬上来的,深知官场难混,军中的讲究就更多了,皇上和大人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我,可我要是带着几个亲兵来,把各地卫所的将领随意调动几下,根本无济于事。

蜀王在这儿可是经营了一百多年了,树大根深,多么雄厚的根基呀。所以卑职就琢磨着,如果真有用得着卑职的时候,大军调动,又全是本地兵,人心不齐,斗志全无,恐怕只会拖累了大人。况且,怕就怕危急关头,卑职根本就调不动兵。

所以卑职也没遮遮掩掩,一来就打出旗号,公开声称我是杨大人、焦阁老一派的人,所以才捞了个肥差。卑职知道,不管哪儿的军队,肯定都有受排挤、受打压的一部分军官,这些不得意的人,听说卑职有这么硬的后台,没有出路的情形下,就得投靠过来。卑职真正想倚靠的人,就是这些不得意的军官和他们的部下。

调迁各地将领,那都是卑职的幌子,要真是蜀王欲反,这就是卑职给他吃的一颗定心丸:程咬金三板斧,我能使的招儿也就这两下子了,叫他看了安心。

卑职的看法是,如果蜀王反了,一种情形是在大人已经离开四川的情形下,那时就可以调集朝廷大军平叛。另一种情形就是大人查出了证据,蜀王迫不及待仓促起事,大人还没来得及走,也无兵可调,这时就得下险棋、出奇兵,以手中掌握的人马来个直取中宫,擒贼擒王。只要出其不意抓住了蜀王,从者必一哄而散,大事可成。”

“所以这些日子卑职除了调动各地将领,就是声色犬马,行猎作乐。他们看不出来最好,可以迷惑他们。看得出更好,必定以为我是黔驴技穷,除了这一招也没旁的本事了。

卑职带来的几个人,都是一块疆场厮杀、同生共死的袍泽兄弟,绝对信得过,卑职自己目标太明显,我真正要办的事都是交给他们来做的。

我安排了专人负责监视成都附近各处驻军的一举一动。卑职率着投靠过来的失意官员行围打猎、纵酒寻欢,经过观察确实可靠的人,我便交给我的心腹秘密训练,争取练出一支精兵来。

我对军中将领调动频繁,蜀王府一直不曾做过任何反应,要么是蜀王胸怀坦荡,根本没有把柄可抓。要么就是,他想用来造反的主力并非卫所官兵,而是巴蜀的土著部族。

四川十五路土司兵强马壮,他要是想反就不可能不用,所以卑职还派了亲信,调查和蜀王关系亲密的部族以及时常叛乱同朝廷作对的部落,以求知己知彼。”

杨凌听的几乎要拍案叫绝,这位仁兄书是没读多少,可是绝对是个天生的将才,从一个小校,摸爬滚打混到今天,愣是让他从血火战场上摸索出了一套运筹帷幄的本事。

杨凌打断他滔滔不绝地话,欣欣然道:“好极了!那么你现在可曾查出了什么蛛丝马迹?”

李森干脆地道:“没有!”

杨凌怔了怔,苦笑道:“没有……没有最好,若真的有,搞不好就真要像你说的,来他个擒贼先擒王了,只是到底是擒贼擒王,还是飞蛾扑火,可就殊难预料了!”

虽说对于蜀王谋反事仍是一点头绪也没有,不过杨凌至少知道这位都指挥使并非全无作为,而且针对自己的困难处境,能拿出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吸纳一些可用的人手和兵马,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也算是卓有成绩了,所以心中仍是十分高兴。

有此一见,两人的关系迅速贴近,经过一番密谈,就下一步行动敲定了一些配合计划,李森才兴冲冲告辞离去。

送走李森,杨凌又返回了书房,懒懒地躺回椅上。

明日就要面见蜀王,自己本次出京的最终目标了。朱宾翰。这位大明第一贤王到底是沽名钓誉、心怀不轨呢,还是受人污诟呢?杨凌的心情不禁有些紧张起来,也有些期盼着这次会面。

“望竹溪前故意说的那句模棱两可的话,看来是起作用了。一早离开望竹溪,负责监视的人就回报说朱让槿等人抄了小路赶在自己前边奔成都来了,蜀王现在应该已经听到这句话了。这位王爷无论有无反意,总该做出些反应的,我派在青羊宫内外严密监视的人一定……”

杨凌忽地一下坐了起来,双目定定地想:“我来成都,先遣柳彪仔细察探。李森来成都,以自己为目标吸引他人注意,却着心腹为他去办真正想办的事。蜀王就一定是亲力亲为吗?他抱病住进青羊宫,会不会也是故弄玄虚,吸引我们的注意?”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我可是大意了。从一开始就把目标锁定在蜀王身上,派遣到成都的人手八成以上全在他身上下工夫,追察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就像是暗夜里的一只火把,把所有的注意都吸引了过去,灯下黑处,旁人在做什么?他的亲信、他的儿子……”

杨凌想到这里,立郎喝道:“大棒槌,速传柳彪来见,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