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净土不静(第4/5页)

伍文定手拨长髯,对宋小爱怒目而视:“果然是缺少家教的蛮夷,我儿子有没有出息,我这当老子的还没说不满意,要你多嘴?居然敢对我儿说个滚字……”

“咦?真的‘滚’下来了,我叫他滚下来他不滚,人家叫他滚他就乖乖听话,这个小畜生,娶了媳妇忘了爹呀,真是气死老子了!不对,我什么时候同意让他娶这女娃儿过门了?呀呀呸的,老夫都气糊涂了!”

杨凌坐在云水堂内,伍文定三个人亢亢吃吃、吞吞吐吐,费了好大的劲儿,杨凌才从三人的只言片语中勉强把意思串连起来:大概是他去拜见蜀王,众官员和侍卫在禁区外等候,伍汉超和老爸亲亲热热地叙了会儿家常,就偷偷溜去和宋小爱亲亲热热地叙情话儿去了。

知子莫若父,伍文定想必是看出了几分端倪,反正结果是他追上去,看见了不该看见的画面。天下做父母的恐怕见了这场面,第一反应都是担心儿子学坏了。何况那时如果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私下交往,原本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老伍自然要出面整顿门风、清理门户。

初时碍于宋小爱的身份,伍文定还给她留了几分面子,只是理直气壮地训斥自己的儿子,可听在宋小爱耳中,不免是在指桑骂槐。她含羞忍气地解释几句,对正在气头上的伍文定来说可不啻于火上浇油。

他觉的宋小爱是在利用官身压他,两个人唇枪舌剑一番,话将在那儿了,宋小爱便抛开官身,只以寻常女子身份,寻求伍文定的谅解,敦料不开眼的伍汉超看着心上人可怜,替她辩解了几句。

儿子帮人家说话,和老子对着干,这还得了?真要过了门儿,那还不反了天去?伍文定一怒之下,便开始追砍儿子,伍汉超武功虽比他高,可是怎敢和父亲动手,于是乎便使出高来高去的本事,叫你来个“打不着”,结果引起后院不知情的侍卫误会,以为有刺客摸了进来。

杨凌听的忍俊不禁,自古清官难断家务事,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上,也不能说谁对谁错。除了拥有至高权威的皇帝,谁有资格乱点鸳鸯谱?

杨凌看看伍文定,心道:“按照现在的风气,见了这种事也难怪这大胡子恼火,可是宋小爱要人才有人才,要身材有身材,身份地位配伍汉超可是只强不差,老伍反对他们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找到了病根儿那就好办了。现在他正在火头上,只怕无论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此事不妨先压压,回头等他气消了,我再找他好好谈谈,怎么也得促成了这天造地设的一对才是。”

杨凌想到这儿,瞧见安大人正站在门口向里边张望,便起身笑道:“伍大人无需生气,家务事嘛,暂且搁下,回头本侯再和大人好好谈谈。”

他见伍文定张嘴欲言,便压低嗓音道:“方才令公子被追的跳上房去,被后院侍卫误以为刺客,已经惊扰了蜀王爷,蜀王病体沉重,受这一吓十分震怒。汉超虽是我的侍卫,如果蜀王一定要严办他,我也不便阻拦,此刻万万不要再生事端,我去向蜀王告罪。”

伍文定一听这话也吓了一跳,他伍家可就这么一根独苗儿,别看他挥着刀喊的比谁都凶,儿子要是真的不躲,不要说刀锋,就是刀背他也不舍得砍下去。如果激怒了蜀王,轻则罢官、重则入狱,那是闹着玩的吗?

安抚下了伍文定,杨凌对他们使个眼色,步出大堂,对安大人道:“呵呵,原来只是虚惊一场,成都同知伍大人在教训儿子而已,走走,快去回复王爷,免得令王爷牵挂。”

安文涛听说是自己的部下先惹出事来,不由狠狠地瞪了伍文定一眼,要不是杨凌站在檐下一副等他同行的模样,他就要冲进去训斥一番了。

眼见众人离开,伍文定横了宋小爱一眼,又看看儿子,怒哼一声,拂袖而去。伍汉超“嗳”了一声,又讪讪地缩回手来,对宋小爱尴尬地笑道:“小爱,我爹就这脾气,风是风,雨是雨,可是过去了就过去了,从不记仇的,回头我再劝劝他老人家。我爹最听我娘的话,等回家时,我让我娘……”

宋小爱给了他一个大大的白眼,噶蹦脆地道:“我知道,你爹最听你娘的话,你最听你爹的话,哼!”

宋小爱也就是今天为了伍汉超,放在以前哪受过旁人的气,说完她一转身,也气鼓鼓地走了。伍汉超怔怔半晌,长长叹了口气,他退了两步,坐在杨凌刚刚坐过的椅子上,想了想,一拍大腿,又是一声长叹:“做人……难呐!”

※※※

蜀王听了杨凌和安文涛的回复,皱眉道:“这个伍文定,听说为官清廉、不畏强权,但是性格暴烈,是个强项令般的人物,昔年和徐国公就曾在公堂上吵得不可开交,看来还真是不假。不过此人也太沉不住气了,要教训儿子,不会回家去说,当着成都府文武官员,闹出这般大笑话来。”

杨凌赔笑道:“说起来是本侯属下的不是,父亲打儿子,让他打两巴掌也就是了,仗着轻功出色,在房顶上跳来跳去,这才引起侍卫们误会。惊扰王爷,是本侯之过,请王爷恕罪。”

蜀王摆摆手道:“不关你的事,呵呵,你放心,孤王还不会对这样的事大动干戈的,只是本王寄住青羊宫,已经给观里造成诸多不便,再有人闹事,可就有些过意不去了。槿儿,回头备份礼物,向观主致歉。”

朱让槿忙恭应了一声。杨凌目光异彩一闪:“不知这蜀王是否真的有反意,如果是我猜测有误,那么这蜀王虽然囿于时代,观念陈腐,但是品德上倒不失为一个仁厚爱民、饬守礼法的好藩王。”

经过这一番搅和,两人之间方才言语激起的冲突无形间也化解了。

杨凌欠身笑道:“方才王爷所虑,其实也是朝中一些稳慎的大臣们的看法。但是本侯以为,此一时彼一时也,如今旧制旧法不可行,则应适时、适事、适地、适人而变,诸事因时而定,因人而定,因事而定。因此本侯曾向皇上建议,这些政策只是定地、定向,先试行看其效果。凡事总要容人去尝试嘛,就像本侯引进的西洋庄稼,那种子未曾撒下时,也曾有人质疑、反对,到底管不管用,等秋后有了收成就知道了。没有把握之前,本侯也是只找了几个地方试种,岂敢冒失拿来,便举国齐种,拿兆亿百姓的生命开玩笑?如今这政策王爷质疑没有关系,王爷和本侯行径殊途而目的同归嘛,到底合不合适,管不管用,咱们让事实说话。看一年不成咱就看三年,三年不成咱就看十年,如果在一些地区对税赋、吏治、军事、民政、通商进行改革,不但没有造成民风奢糜、人心离散、道德败坏,反而使得吏治清明、百姓安乐、富国强兵,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