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零四章 束氏狸狌(下)(第2/3页)

但这要三个前提条件,一是,要掌握了国家权力,底线是至少在内阁说了算;二是,要先进行吏治改革……至少要在第一批新监生完成学业后,有足够的官职提供,这才能达成良性循环;第三,是要杜绝捐监之门,在这一点上,不只是三人,朝野也早有共识,要想提高监生的质量和地位,首先就得把拿钱进来混子日、混头衔的,从监生队伍中赶出去。所以必须要取消输捐例监。

对于画舫上的世家大户来说,他们对国子监的兴趣,是在皿字号上,为了增加子弟从江南科场脱颖而出的机会罢了,还真不屑于去走捐监一途……假假都算是书香门第,真丢不起这人!

真正不愿意的,是那些普通商人、中小富户,纯为了有功名傍身、好增加地位的。但他们的力量,至少目前还太弱小,不愿意又能怎样?

画舫靠岸时,已是寒星寂寥的三更天了,沈默婉拒了他们共赴温柔乡的邀请,目送着诸位大老爷们,或是坐车轿、或是上画舫,进入一个个依红偎翠之所。他不由微微摇头,心说这身份真是个沉重的枷锁,如果有来生,定要做个富贵闲人。

发完了感慨,他便登上马车,回公馆睡觉去了。至于回去后是孤枕难眠还是大被同眠,就不为外人知道了。

※※※

将此次来南都的差事办完,沈默的心情也放松下来,第二天难得的睡了个懒觉,直到日上三竿才起。

起床梳洗后,穿一身舒适的锦袍,坐在打开窗户,有温暖阳光的水榭里,一边享用着精致的金陵早点……沈默在吃上要求很简单,但也很挑。他不要求食材多精贵难得,但一定要做出水平,对得起味蕾。还希望能经常变换花样,往往一样食物,吃过一次,不会再感兴趣了。

然而他至今也未厌倦那种豆腐干丝,几乎每餐都要有那么一小碟。用鸡汤煮过的干丝,盛放在洁白的瓷碗里,竟有温香软玉的质感。那小碟只有盈盈一握,里面的干丝也只够挑一筷子的,倒不是不能多吃,而是沈默记得父亲的话:‘美食不可尽享,多了就叫牛嚼’了。

正因为少,所以才不得不细品。在古朴的水榭里,听风,看水,咀嚼着柔韧的干丝,一边信手翻阅着最新一期的《士林报》,人生的享受怕是莫过于此了。这是他在北京万万享受不到的待遇……平时公务繁忙,难得休沐,还要给孩子们做出榜样,哪能如此懒散安逸?

说起这《士林报》,沈默不禁要小小得意一番,在自己这只小小蝴蝶的影响下,世界上最早的定期报刊,诞生在了中国,要比欧洲早了整整四十年。

其实报纸这种东西,中国从唐朝就有,但是一直到沈默出现,都只是类似于后世‘内参’一样的东西,仅供官员大户阅读,普通市民是看不到的……一来没有大规模印刷和发行的条件,二来,百姓也没有这个需求;第三么,圣人都说了,愚民好管理,无知胜有知,所以一直没有诞生出,面向普通民众的报纸。

然而时代发展到本朝,从条件上讲,我国的印刷技术已然成熟、出版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从需求上讲,市民阶层终于在本朝成熟,大量有点文化、不太为生计发愁的城市居民,对文化产生了旺盛的需求……各种小说、话本盛行的同时,如果出现一种更具时效性和社会性的读物,自然会大受欢迎。最后,正是市民阶层的兴盛,导致了官员在离开朝堂,或者没有进入朝堂时,同样能有强大的影响力,所谓的在朝、在野,差距已经不像前朝那么大。那些在野的官员士人,也需要这样一个说话的平台,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作为一个后来人,他太清楚报纸的强大力量了,那是引导舆论、开启民智、使知识分子耳目日新、胡思乱想的不二法宝!庶几便可风气日辟,耳目日新,既可利益民生的不二法宝!经过一番细致摸底和慎重思考后,他决定促使民间报业的发展。嘉靖三十七年,还在苏州任上的沈默,授意苏州商业协会会长古润东,出资兴办民间报纸。

古润东对沈默的感激如同再造,虽然还不太相信这东西的用处,但不影响他全力办好此事。当年秋,便在山塘街上创办了苏州报社,并派人到芜湖购买最好的纸张,采用最先进的印刷机器,又从金陵书局雇最熟练的活字版印刷工人,将硬件上做到最好。

软件上同样不含糊,除了一些时政要闻,是从邸报上扒下来的外。为了提高报纸的影响力,吸引踊跃投稿,在第一期报纸问世前,古润东让人在苏州各处张贴告示,说《苏州报》创刊号,欢迎各界投稿,一经采用,一字一两白银!

稿酬的概念当时是没有的,读书人写了东西,最多得点润笔费,根本无法体现自身价值。然而古润东却宣称,一个字付给你一两银子,虽然言明是为了庆祝创刊号,但也是不折不扣的天价啊!

结果十天时间,就收到了三万多份来稿……这不是说有三万多人投稿,其实很多人为了增加被采用的几率,不只投了一份,最多的有十几份之多。不过即使这样,也足以说明古润东的金元政策奏效,引起了绝对轰动的效应。

等到报纸面世,便被吊足胃口的市民们抢购一空,然后加印,又抢购一空,再加印,还是抢购一空。为了满足下属各县、近邻州府的需求,最后一共印了七次才打住,足足售出三十三万份……不算本钱的话,竟然基本收支持平了,让本打算赔钱赚吆喝的古润东大跌了眼镜!要知道,因为是第一期,除了证交所、拍卖行几个大商家捧场外,并未刊登任何商业广告,而广告才是沈大人所说的主要盈利手段……看样子,这还能赚钱呢。

这世界上第一份真正的报纸,沈默当然要珍重收藏。在他的建议下,这份报纸共有八个版面,首版是圣谕广训直解,二版是朝廷要闻,三版是本埠新闻,四版是本省、外省新闻,五版是世界介绍,六版是科教文卫专版,七版是小说连载,八版是来稿选刊。基本上满足了市民的多元化阅读需求,也让沈默有了个介绍世界、引导思想的窗口。

后面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历史上还从没有一样东西,能有报纸这样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在下一期报纸来临前,全苏州议论的话题,全都围绕着报纸上的内容。那些文字的作者,不仅拿到了可观的稿费……因为这时候的文字风格,还是以简练为美,所以字数最多的一篇文章,不过二百余字,但能一下拿到百十两银子,也足以让他们乐不可支了。

但更让他们满足的,是看到自己的文章家喻户晓,全城闻名,这真是中举都没有的殊荣啊!那些日子,在苏州的大街小巷,大小船上,总能看到不少拿着报纸在人前朗读,翻来覆去还只读一段的家伙。就等着别人问一句:‘这是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