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6章 登基 第1137章 起居注(第2/3页)

众人慌忙随着朱高燧到了‘金殿’门口,却见‘皇帝陛下’又站住了。

“殿……陛下,怎么不走了?”随侍太监问道。

“仪仗何在?”朱高燧沉着脸道。

“啊?!”众人哭笑不得,劝道:“皇上,事由从权,咱们还是赶快赶到城头要紧!”

“荒唐!”朱高燧却十分坚决道:“朕是天子,一举一动必须符合礼制,没有仪仗如何让人知道是天子出行?”

“哎……”众人无可奈何,只好赶紧给‘皇上’张罗起仪仗来,好在为了登基大典,备了不少罗伞、大扇、金瓜、斧钺,杂七杂八凑一凑,还是凑起了五颜六色一队长长的仪仗。

“乱七八糟……”看着这根本不符合礼制的乌合之众,‘皇帝陛下’冷哼了一声,勉强不再说什么,登上了用八抬大轿改成的玉辇。

“皇帝起驾……”太监高唱声中,轿夫们抬着‘皇帝陛下’,在活像一条鸡毛掸子的仪仗引导下,浩浩荡荡出了‘皇宫’。

大街上一片兵荒马乱,百姓张皇不知该躲向何处,忽听到前方有鸣锣开道声,循声望去,只见一支长长的仪仗队伍为先导,后头的没棚大轿上,端坐着个身穿龙袍的中年男子。

“陛下出行,尔等还不回避!”朱高燧的‘文武大臣’高声吆喝着,有人用鞭子抽向躲避不及的百姓。

老百姓赶紧想要跑开,却又被鞭子抽打呵斥道:“见了陛下还不下跪!”

老百姓这下彻底懵了,您到底是让我们躲啊,还是跪啊?总得有个准话吧……于是有的跪,有的躲,一时间成了没头苍蝇,乱成了一锅粥。

朱高燧坐在‘玉辇’上,面无表情地看着眼前的一切,不知是在享受,还是觉得恶心……

当他在全副仪仗开道下,终于登临城头时,四十多万太子大军,已经将通州城包围得水泄不通。站在城上往城外望去,只觉置身于一座孤岛,孤岛外是茫茫不见边际的浩瀚海洋……

这个时候,城头上的众人才真切感受到,自己是如此的弱小……

朱高燧站在城头,一身黄袍分外扎眼,看着城下的茫茫人海,让人喊话,要和太子对话。

城下众将不敢自专,连忙请示太子,太子却摇头道:“回头有的是时间面对面坐下来谈,何苦扯着嗓子对吼,让将士们看天家的笑话。”

朱高燧在城头等了良久,也没有等到太子出现,反而看见城下的太子军开始准备攻城。城头的将领都知道太子不愿见朱高燧,担心他会大发雷霆,下旨不惜一切代价进攻。谁知‘皇帝陛下’只是深深叹了口气,便退下了城头。

众将摸不着头脑地看着朱高燧,下一刻就顾不上‘皇帝陛下’的感受了,因为攻城开始了!

太子虽然兵多,却并未强攻,顾及到城内百姓的安全,甚至没有开炮用投石机,只是用火铳和弓箭射击城上的守军。不过即使如此,气势也十分惊人,漫天的箭雨如乌云一般呼啸着射向城头,火铳的声音像年三十儿的爆仗一样,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城头的守军本来就没什么士气,纷纷抱头鼠窜,要么蜷成一团躲在箭垛下,要么连滚带爬逃下城头,有多远逃多远。

第1137章 起居注

转眼之间,城头上就看不见有敢于抵抗的敌兵了,城下众将跃跃欲试,纷纷向太子请命,要带兵攻上城头!

然而太子并没有要派兵攻城的意思,看着城头上瑟瑟发抖的赵王军,叹了口气,缓缓摇头道:“都是大明的子弟兵,能少死几个也是好的。”说着便下令鸣金收兵。

憋了一肚子精力无从发泄的将领们,只能闷声道:“殿下仁慈。”便怏怏率军而回。只有柳升、张辅、莫问几个精明过人之辈,才能隐约看出太子的意思……这一役,太子是不想让任何将领出风头,以免战后又造就出一批尾大不掉的新贵。另一面,太子也需要尽情地自我展示,还有什么比太子殿下亲率仁义之师,平定叛乱,携大胜之威进京称帝更好的脚本吗?

所以这一战,只能由太子,用他自己的方式来大获全胜。任何人都不能抢了太子殿下的风头……

看着太子的背影,张辅不禁暗暗懊悔,自己还是太大意了,居然还用老眼光来看太子,忘了他已经是大明朝事实上的皇帝,真正的九五之尊了!

再看看柳升、莫问等人,一直安静的表现,张辅就更加懊恼了,自己真实越活越回去了,不如柳升这个老狐狸就罢了,居然连个后辈都不如……

柳升和莫问等人也看到了张辅刹那的失态,待英国公走远了,柳升撇撇嘴,朝莫问挤眉弄眼道:“这么多年了,还没看到老张这么不济事过……”

“呵呵。”莫问轻声笑道:“若不是在山东输给了侯爷,公爷自然不会这样心急上火。”莫问虽然素来严肃寡言,但是眼下大局已定,长久以来压在头上的阴霾去了大半,也有心情调侃一句了。

“他哪是输给我,明明是败在你手下的。”柳升话虽如此,还是忍不住得意地笑了。他之前比莫问的压力,大了何止十倍百倍?永乐帝还活着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他和柳家就要遭受灭顶之灾,哪想到一番艰苦的挣扎之后,居然现出如今的大好局面!自己居然成了新君面前的红人,连英国公都被压在身下了!

不说得意洋洋收兵而回的太子军。单说城头上,惊弓之鸟一般的赵王军,待到城下敌军悉数退去,才敢探出头来,茫然地看看城下,互相对视着,不知太子军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怎么射了一通掉头就走?

这时,才有人发现,太子射进城里的箭支,箭杆上都缠着黄绸,赵王军士兵拿起箭杆,解下黄绸一看,上头是太子殿下的谕令,还加盖着太子的印章。不过大部分官兵都不识字,纷纷围在粗通文墨的同袍身边,催促道:“快念念,上头写的啥。”

“上头写的是……太子殿下有令,尔等皆是大明将士,大都只是奉命行事,并非成心追随……叛乱。”识字的官兵掩口唾沫,隐去‘赵逆’二字,接着念道:“若能幡然醒悟,放弃抵抗,向太子投降,则非但可以既往不咎,还可恢复军籍,继续为大明当兵!”说到后头,那些个官兵的声音不由自主地便高亢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