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胜败之间(第2/2页)

而废后的同时,就在朝会上,王皇后之兄祁国公兼驸马都尉王守一亦是被贬为柳州司马,即刻起行。柳州之远,不逊于当初姜皎当初被贬的钦州,因而杜士仪站在谏官之列,见王守一被人一左一右架上来,瘫软在地不复往日骄横跋扈,他不禁在暗叹了一声。

这还真是天理昭昭,报应不爽!他此前设计必定没有这样激烈的效果,不消说,武惠妃极可能在其中推波助澜!

这一场偌大的废后风波来得如此激烈,却犹如一夜疾风骤雨后又再度雨过天晴一般,天子既昨日之后再次驾临丽正书院。得知四卷大唐六典在连夜赶工之下,已经全都抄录完毕,等到张说亲自送到了自己手中,李隆基随手一翻,面上便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朕建丽正书院,是为了昭显大唐并不只有军功,尚有文治。《六典》若成,诸卿全都居功至伟。如今州县刺史县令乏人,因而朕出朝中清要名臣为刺史,又令百官举贤为诸县县令,不知诸卿可有人才要举荐的?”

这举荐人才为朝中言官谏官甚至于郎官的,必然会被人感恩戴德,可要举荐人才为外官县令的,说不定会被人怨恨一辈子,因而,众人你眼望我眼,却碍于天子仿佛极其热切,不得不在夹袋中努力寻找可有符合李隆基期望的人。而面对这样的机会,杜士仪立时出声说道:“陛下,臣愿自荐!”

昨天杜士仪已经如此陈词过,如今时过境迁,竟然还愿意当众自荐,足可见其心确实坦荡,一时间,李隆基顿时大为满意,当即吩咐卿且言来。等到杜士仪自陈了自己的优势劣势,又大表了一番决心之后,还不等他顺势答应,却只见杜士仪身边年纪大个十多岁的青年亦是朗声说道:“陛下,臣也愿自荐!”

杜士仪肯出去当县令,不管是出于王毛仲一直想打压此人,还是出于杜士仪和如今风头正劲的宇文融相交不错,抑或是其本就是源乾曜赞赏嘉许的人,张说完全乐见其成。可王翰非得跟着掺和,他就不禁气坏了。

他几乎想都不想便重重咳嗽了一声,随即假作偶感风寒的样子,诚恳地说道:“陛下,杜拾遗曾经观风北地,又去过奚王牙帐,虽年轻却阅历颇丰,足以经管一县之地。王拾遗却更善文词,留于丽正书院修书最为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