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现场办公会(第2/2页)

时下的百姓对官员的敬畏是刻在骨子里,体现在行动上,那种一言九鼎生杀予夺的高高在上远比后世更甚。而王容让人替他造势,便带来了另一重稳定人心的放大功效。

十余天后,在成都城外四郊兜兜转转一大圈,打算回程前宿的最后一夜,他这一行人寄住在一户寄籍成都南郊的衣冠户薛家。说是衣冠户,但由于到蜀中为官的主人去世在任上不久,薛家新寡的妻子因年幼的儿子体弱,不敢贸然千里扶柩回乡,只能就地安葬后,又辛辛苦苦抚养儿子,最终自己却因积劳成疾去世,只余下了年方十三岁的儿子薛晔。

就是这么一家在成都不过只有三百余亩地的衣冠户,竟也收容了浮户三户,总共十三人。同样也就是这一家十二岁的少年,不但成功说服了自家收容的三户浮户不听信流言,还阻止了他们投为部曲。

“他们三家人之前因为官府催逼登籍,我又无能庇护,所以都上了籍册,这次一听说明年开始就要缴纳租庸调,他们差点儿就要投我为部曲,我当然坚持不允!”

尽管只有十三岁,父亲也早故,但从小就是母亲启蒙,如今为母亲服丧期间更是日夜读书,薛晔显得远远比年纪成熟,容留杜士仪一行人住下就是他亲自打点,这时候更毫不避讳地当着三家浮户的面解释道,“阿娘从前说过,趁人之危,君子不为。刚刚杜明府说的话,你们都听到了?”

三家浮户全都拜谢连连:“多谢明公给咱们揭穿了流言,否则我们不是投为部曲,就是再次逃亡颠沛流离!也多谢郎君好心!”

“都退下吧。”杜士仪素来赏识小小年纪胆色出众独当一面的人,之前遇到陈宝儿之后不顾其出身便纳入门下就是如此,此刻又见薛晔这么说,等人走后,他不禁好奇地问道,“别人恨不得广收奴婢部曲,你为何反其道而行之?”

“即便家中奴婢部曲无数,也难免大难来时各自飞,更何况阿爷阿娘都不在了,日后我家是否算衣冠户,全都在官府一念之间,到时候他们失了自由,却仍要服赋役,那时候不但会生悔意,而且会生恨意。我家中无长辈做主,唯有忠仆数人,怎挡得住他们?之前杜明府也不是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送进了教化院?我一个人用不了多少钱,三百余亩地佃给他们去种,也都是只收薄租。阿娘临去都一直教我,贪是万恶之源。”

“好,好!若是人人都能如你这般看得透,也就不会因贪生事了!”

杜士仪想想这些天四处访查的所见所闻,断的家务事和鸡毛蒜皮等等,足够去写一本判词大全了,他忍不住摇了摇头。示意薛晔上前之后,他便温和地说道:“如今你正在孝期,倘若你孝满之后,愿意外出求学,我可以推荐你去嵩山卢氏草堂。而倘若你愿意回父亲原籍河东,我亦可资助于你。当然,倘若你能够过得考问,县学大门,亦是永远为你敞开!”

薛晔不比陈宝儿,已经颇有基础,而且薛氏亦是关中四姓之一,薛晔又在孝期,他就不能和从前收陈宝儿为弟子那样随便了。果然,听到他这话,薛晔立时神情一振,深深一揖谢道:“多谢明公!待我为母亲守孝之后,正打算前往嵩山拜见卢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