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风波恶 第269章 南衙(第2/3页)

若真个说出来,只怕不等第二天,他玉尹便要人头落地。

所以,玉尹只能期盼,朱梦说能把言论缓和一二,同时他也努力操作,在市井中提醒,让人们提高对女直人的关注。总之,朱梦说的文章大多是在小范围内流传。

太学生,国子监,还有那些个士大夫们一说起来,便是‘那个强项朱三郎又回来了’。如此而已……而玉尹和陈东主持的‘玉东讲史’,则在民间声望更高,几乎每一期‘玉东讲史’出来,都会在各大酒店茶肆中流传,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

报馆中,似乎出现了两个体系。

以高尧卿、李逸风、朱梦说等人为首,主张增加正刊。

他们所针对的群体,主要是以士大夫为首的精英团体为主,所以文章是精雕细琢,用词讲究。

而朱绚和玉尹,则是另一个体系。

他们强力要求保持副刊的比例,讨论的多是风花雪月,讲的是坊巷中故事,针对的是那些贩夫走卒。双方分歧虽然严重,却始终保持克制,也没有出现太大冲突。

不过玉尹却知道,这冲突早晚会出现,只不过而今时机,尚未成熟。

黄裳提醒的事情已经开始显露端倪,李若水通过不断在周刊发表文章,获得了足够的影响力。但是在目前的状况下,他们尚不能把握周刊,所以没有其他手段。

玉尹也只能在暗地里,不断加强自己的力量。

以陈东为首的一些贫困太学生,正围绕着玉尹,逐渐形成了一个圈子。

如果在从前,玉尹想要聚拢这些人,并不容易。

但而今,他师从黄裳,也算是有了出身。虽然未得到什么功名,可这出身有了,便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至少陈东、张择端这些人,对玉尹的敬重在日益加深。

令玉尹感到奇怪的,还是朱绚。

按道理说,朱绚应该是站在李逸风他们那边才对,毕竟也是官宦子弟,更是同窗好友。

可在玉尹和李逸风等人的几次分歧中,朱绚却选择了玉尹一边。

这正和了玉尹的心思,本来就想要拉拢朱绚,没想到他却自己靠过来……可为什么呢?为什么朱绚会站在自己一边?这也使得玉尹感到疑惑,更为之有些困扰。

“我朱氏一门,看似风光无限。

我呢,身为朱氏子弟,好像也快活逍遥。只是,这大家族的苦,外人又如何明白?”

重九之时,寒露到来。

天气一天似一天寒冷,塞北地区,甚至在晨间出现了结冰现象。

朱绚吃多了酒,和玉尹吐露心声:“十二姊身份尊贵不可言,大伯父而今官拜节度使,表面上看来,我前程无限。可实际上……小乙可知道,我朱氏门内,有子弟几多?我告诉你,便是我们嫡房一支,就有四十余人。若再算上庶支旁支,加起来已逾百人。这许多子弟,不可能一一照顾到,总有些人,要被漠视,甚至放弃。

我便是那被漠视的子弟之一,每月例钱不过十贯。

你别笑,这十贯钱在普通人眼中或许很多,可是……身在太学,少不得要有应酬。人家都以为我是太子妃的兄弟,手头阔绰。但实际上,便连李大郎也比不得。

小乙,我帮你,有两个原因。

这一来,我是得了人嘱托,要我帮衬你……你别问我是谁嘱托,反正那些人,我拒绝不得;二来,我也确实看重你才学。以前你没个出身,也难成气候。而今你拜在演山先生门下,也就有了前程……你能赚钱,而且很实在。李大郎他们,虽说也有才学,而且也是实在做事,但却比不得你。这一点,周刊的状况便能看出端倪。

大郎他们当初办那劳什子开封邸报,赔得是一干二净。

小乙你接手之后,这大宋时代周刊是蒸蒸日上。报馆可以少了李大郎,甚至李博士他们,却少不得小乙你。而今我每月能得百贯分红,更因这周刊,被家族渐渐重视……你说,这等情况下,我不帮你,难道帮李大郎?若那般,才忒坏了脑袋。”

朱绚说的非常实在,让玉尹也不禁是感慨万千。

别看朱绚平日里看上去嘻嘻哈哈,在报馆中也不好发表意见,可是这心里,却比谁都清醒。

在这一点上,李逸风比不得朱绚。

倒也不是说李逸风人品不好,而是他的思想、地位和身份,始终和玉尹有些距离。

这无关友谊,只能说两人选择的道路,各不相同罢了。

只是玉尹非常好奇,究竟是谁要朱绚帮他?

听朱绚的口气,似乎还不是一个人……这也让玉尹更添了几分好奇!有心询问,可朱绚已经说了:莫要打听。这也就是说,便玉尹询问,朱绚也不可能真个回答。

与其这般,不如不问。

反正玉尹知道,他并非没有靠山没有背景。

至少,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寒露之后,便是霜降。

这也是入秋后,最后一个节气。

不知不觉中,玉尹回到开封已经有三个月。

霜降分为三侯,一侯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服。

也就是说,在一侯的时候,豺狼野兽把捕获的猎物先陈列,之后再食用,好像是在祭祀;二侯的时候,大地树叶枯黄掉落;三侯时,蛰虫藏在洞中,开始冬眠。

到了霜降,也就代表着寒冬即将到来。

高宠离开东京,已有一个半月。

在霜降时,他从太原府传来消息:已经找到了任老公,并且把那批货物,安全转移至任老公的手中。不过,这批货物数量过于庞大,而且也不是那么容易出手。

任老公愿意接手这批货物,但条件是,需要折半!

也就是说,总共价值一百万的货物,到手最多也就是五十万贯,甚至还要再少些。

这货物差额实在太过巨大,便是高宠也做不得主。

于是,他便拜托了罗德,通过军驿把任老公的书信转递到玉尹手中。

“字示小乙,太原一别,已过半载。

闻怨传书,小乙曾于可敦城助我主一臂之力,心甚感激。然小乙离别,我主甚伤怀,常言若有小乙在,则西州大事已定……”

任老公说的很明白:我知道你,但是印象不深。

不过任怨曾告诉过我,蜀国公主耶律余里衍能在可敦城上位,是你玉小乙的功劳,我很感激;但是,你却离开了公主,我也有些不满,你为什么不能留下,助公主一臂之力?

这是一个开场,旋即便入了正题。

任老公在信中告诉玉尹:你这批货很好,但是数目太过巨大。

我可以接手,但是只能给你四十万贯,也是我目前能够立刻拿出的数目。我也不想隐瞒你,公主在西州,而今情况并不是很好。虽然她得了八拉沙兖的同宗之助,可你也知道,毕竟势单力孤,所需辎重很多……但是,公主手里却无太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