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章 檄文(第2/2页)

此街原本遗屋塌毁,残垣断壁处处,素为乞丐与顽皮小儿的游园之所,然经过几个月的市容大建设,此街连同附近,已成为青绿处处,小桥流水,榆柳遍地,类似公园的所在。

许多镇民,闲时都喜欢到这来踏青玩乐,也带动附近的房价,连连上涨,各类茶馆,密集设立。

附近很多老市民感慨:“自从永宁侯到后,西顺城街变化太大了。”

不但西顺城街,眼下整个镇城都是如此,干净,又亮丽,已经不输东路的永宁城与保安州城。

因为严格执行不得随地便溺,还有过往畜车的牛粪马尿,不得随意撒在街上的规定,眼下镇城各街道,再也见不到往日那污秽的情景,过往的马骡,也尽在屁股上套一个马粪袋,拉下就接住。

当然,街道干净,主要还是巡捕司罚款的功劳,说得再好,再感人动听,也没有罚款来得有效,初步统计,几个月来,镇城外来人口,还有本地人口,有过半的人,都有被罚过款。

这大大充裕巡捕司经费,增添他们工作积极性,特别小部分选入的旧衙役,旧保甲,旧军等巡捕的积极性,也让镇民,成功地形成了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加上大量人口涌入,商贾充斥,城内旧军,又尽数移到城外,只余一些靖边军镇守,宣府镇城,已成为大明又一座新型城市,繁华又富有生气,气氛活泼又向上。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镇城的变化,他们都看在眼里,加上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他们不约而同的,异口同声的,对永宁侯王斗大加称赞,完全忘记了杜勋杜公公的努力与辛苦。

这也是王斗将得罪人的事,一古脑的,全部甩给杜勋,自己不做事的好处。

人就是这样,只要做事,就算做得再好,也有人看不顺眼,挑三拣四,横鼻子竖挑眼的,而且越是不做事的人,他们的怒骂声反越发的理直气壮与响亮。

宣府镇新闻时事报社,内中宽敞,前院办公,后院印刷,有博士、校稿、主撰、编稿、采访、印刷等多类人员。

入选者,有各屯堡吏员,有教化司人员,有情报司人员,有镇抚司人员,有原民间抄报人,镇城部分思想先进文人,还有一些靖边军退役军将。

靖边军是高学识军队,现军中很多军将,读书写稿不是问题,很多人,甚至不输秀才。

报社人员称呼,借鉴一部分翰林院与国子监的称呼,又有自己的特色,成员无一例外,个个博学多才,特别“靠得住”,也就是后世说的政治上合格。

时事报,分时事要闻,杂评,宣府新闻,宣大新闻,大明新闻,海外新闻等栏,间中还夹着广告,与大明邸报相比,算是内容非常丰富,让人耳目一新。

这也是王斗最终拍板的结果,当然,这也让时事报社的经费投入,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