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帝国飘摇 第十五章 兵不厌诈(第4/5页)

这三千多人还没摸进大营,刚到门口,就被巡逻的李如柏发现了,一顿乱打,日军丢下几十具尸体,败退回城。

日军的第一次试探就此结束。

正月初七晨,大雾。

小西行长十分紧张,他很清楚,这种天气有利于掩藏部队和突袭,便严厉部队加强防范,但让他意外的是,整整一个上午,对面的明军却毫无动静。

想来想去却全无头绪,无奈之下,小西行长决定再玩个花招,去试探明军的虚实。

他派出使者去见李如松,表示愿意出城投降,希望明军先后退三十里。

李如松说:好,明天就这么办。

但双方心里都清楚,这种虚情假意的把戏已经玩不了多久了,真正的好戏即将开场。

正月初七夜。

不知是小西行长看《三国演义》上了瘾,还是一根筋精神作怪,继昨夜后,他再次派出近千名日军趁夜出城,结果又被巡夜的明军打了个稀里哗啦。

小西行长毫不气馁,今天不行,明天再来,一直打到你走为止!

但他已经没有机会了,因为就在这天夜晚,李如松召开了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军事会议。

会议刚开始,李如松便通报了他计划已久的进攻时间——明日(正月初八)。

当然,为何此时宣布作战计划,他也作出了解释:

“倭军所派奸细如金顺良等四十余人,已于近日被全部擒获,我军情报,毫无外泄。”

大家恍然大悟。

如果过早宣布计划,很可能泄露,不利作战,而明天打仗,今天才通报,除了保密外,还有另一层意思:就算有奸细,现在去通报,也已经来不及了,而且开会的就这么些人,如果到时军情被泄,要查起来,那是一查一个准。

这明摆了就是不信任大家,实在让人有点不爽。

更不爽的还在后头。

“明日攻城,各位务必全力进攻,如有畏缩不前者,立斩不赦!”

末了还有一句:

“不准割取首级!违者严惩!”

虽然李如松极不好惹,但当将领们听到这句话时,依然是一片哗然,议论纷纷。

关于这个问题,有必要专门解释一下,在明代,战争之后评定军功的标准,就是人头,这也容易理解,你说你杀了几个人,那得有凭据,人头就是凭据,不然你一张口,说自己杀了成百上千,上那里去核实?

甚至明军大规模作战,向朝廷报战果的时候,都是用级(首级)来计算的,而且事后兵部还要一一核实,多少人头给多少赏。

所以在当时,人头那是抢手货,每次打死敌人,许多明军都要争抢人头(那就是钱啊),有时候抢得厉害,冲锋的人都没了,大家一起抢人头。

李如松很清楚,明天的战斗将十分激烈,人头自然不会少,但攻城之时战机转瞬即逝,要都去抢人头,谁去破城?

可是大家不干了,辛辛苦苦跟你来打仗,除了精忠报国,辛勤打仗外,总还有个按劳取酬吧,不让割人头,取证据,怎么报销?我报多少你给多少?

事实证明,李司令是讲道理的,干活不给钱这种事还干不出来,歹话讲完,下面说实惠的:

“明日攻城,先登城者,赏银五千两!”

在听到这句话的那一瞬间,大家的眼睛放出了金色的光芒。

五千两白银,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在明代近三百年历史中,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是始终存在的,且变化较大,很难确定,只能估算。

而根据我所查到的资料,套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可推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万历年间,一两白银可以购买两石米左右(最低),即三百多斤。经查,一斤米的市价,大致在人民币两元左右。

如此推算,万历年间的一两银子大致相当于人民币六百元。五千两,也就是三百万元人民币。

谁说古人小气,人家还真肯下本钱啊。

几乎就在同一时刻,平壤城内的小西行长正进行他的最终军事部署,自明军到来后,他曾仔细观察明军动向,希望找到对方主攻方向,由于大雾,且明军行动诡异,始终无法如愿,所以城中的布防也是一日三变,未能固定。

时间已经不多了,长期的军事经验告诉他,决战即将到来,而今夜,可能是他的最后一次机会。

于是在一段紧张的忙碌后,小西行长做出了最终的决定。

守卫平壤部队,为日军第一军全部、第二军一部,共计一万八千余人,以及朝鲜军(朝奸部队),共计五千余人,合计两万三千人。

根据种种蛛丝马迹判断,明军的主攻方向是西北方向,此地应放置主力防守,于是小西行长命令:第一军主力一万两千人,驻守西北方三门:七星门,小西门,大西门,配备大量火枪,务必死守。

而在东面,明军并无大量军队,所以小西行长大胆做出判断:明军不会在东城发动猛攻。

现在只剩下南城和北城了。

短暂犹豫之后,小西行长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南城广阔,不利用兵,新军(朝鲜军)五千人,驻守南城含毯门。”

“余部主力防守北城!”

我相信,在这一瞬间,他脑海中闪过的,是一天前的那一幕。

“剩余部队为预备队,由我亲自统领!”

至此,小西行长部署完毕。

从明军的动向和驻扎看,东面应无敌军,南面必有佯攻,而主攻方向一定是西北两城,我相信,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只要打退明军总攻,固守待援,胜利必定属于我们!

此时,在城外的明军大营,李如松终于说出了他隐藏已久的进攻计划:

“我军的主攻方向,是西城。”

攻城明军共计四万五千余人,具体部署如下:

“左军指挥杨元,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城小西门。”

“中军指挥李如柏,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城大西门。”

“右军指挥张世爵,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北七星门。”

“以上三万人,为我军攻击主力。”

第二个被部署的地区,是北城。

“南军(即戚家军)指挥吴惟忠,率军三千人,攻击北城牡丹台!”

平时开会时,李如松说话基本上是独角戏,他说,别人听,然而就在此时,一个人打断了他的话:

“此攻城部署,在下认为不妥。”

打断他的人,叫做查大受。

查大受,铁岭人,李成梁家丁出身,时任副总兵。

作为李成梁的得力部将,查大受身经百战,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且与李成梁感情深厚,凭着这层关系,他还是敢说两句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