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 大结局 第十三章 第二个猛人(第4/5页)

紫金梁现在的想法是,曹文诏再猛,也没法分身,分兵之后,就看运气了,谁运气不好,被逮着,命苦不能怨政府。

就这么办了,紫金梁分工。他去榆社,老回回(三十六营之一)去武乡,过天星(三十六营之一)去高泽。

关于结局,史书上记载如下:“文诏皆击败”。

到底怎么办到,我到今天也没弄明白。

但紫金梁、八大王们明白了,混到今天,再不躲就没命了。

曹文诏是山西总兵,山西是没法呆了,往外跑。

跑路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直隶(河北),另一个是河南。

紫金梁去了河南,至少在那里,他还是比较安全的。

这个想法再次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曹文诏同志是很负责的,别说中国河南,就算欧洲的荷兰,估计照去。

在曹文诏的追击下,紫金梁王自用吃了大亏,好不容易跑到河南济源,终于解脱了。

人死了,就解脱了。

所幸,他还算是善终,在被曹文诏干掉之前,就病死了。

崇祯六年五月,紫金梁死去了,三十六营联盟宣告结束。

紫金梁结束了他的使命,接替他的,将是一个更为强大的人。

【合谋】

当然,对当时的起义军而言,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曹文诏还在追。

紫金梁死后,曹文诏继续攻击。在林县,他遇上了滚地龙率领的民军主力,一晚上功夫,全灭敌军,杀死滚地龙。此后又攻下济源,在那里,他杀死了三十六营的重要头领老回回。

洪承畴在陕西,陕西消停了,曹文诏在山西,山西也消停了。虽然河南也不安全,但对于众位头领而言,能去的地方,也只有河南了,具体的地点,是河南怀庆。

河南怀庆,位于河南北部,此地靠近山西五台山地区,地段很好,想打就打,不想打就钻山沟,是个好地方。

于是,崇祯六年(1633)六月,山西、陕西的民军基本消失——全跑去河南了。

河南的日子还算凑合,虽说曹文诏经常进来打几圈,但时不时还能围个县城,杀个把知县,混得还算凑合。到崇祯六年六月,来这里的民军,已经有十几万人。

但好日子终究到头了,因为另一个猛人,来到了河南——左良玉。

三年前,孙承宗收复关内四城的时候,最能打的两个,就是左良玉和曹文诏。

就军事天赋而言,两人水平相当,也有人说,左良玉还要厉害点,之所以打仗成绩不好,说到底还是个人员素质问题。

曹文诏率领的,是关宁铁骑,所谓天下第一强军,战斗力极强,打起来也顺手。

但左良玉估计是跟袁崇焕关系不好,来的时候,没有分到关宁铁骑(大多数在祖大寿的手上),只能在当地招兵。

这就比较麻烦了,倒不是说当地人不能打仗,关键在于,参加民军闹事的,大都也是当地人。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都是苦人家,闭只眼就过去了,官军也好,民军也罢,都是混饭吃,何必呢?

而这一次,左良玉得到了一支和以往不同的军队——昌平兵。

明代的军队,就战斗力而言,一般是北方比南方强。北方的军队,最能打的,自然是辽东军。问题在于,辽东军成本太高,给钱不说,还要给地,相对而言,昌平兵性价比很高,而且就在京城附近,也好招。

带着这拨人,左良玉终于翻身了,他连续出击,屡战屡胜,先后斩杀敌军上万人,追着敌军到处跑。

到崇祯六年(1633)九月,不再跑了。

民军主力被他赶到了河南武安,估计是跑得太辛苦,大家跑到这里,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有十几万人,还跑什么?就在这里,跟左良玉死磕。

这是一个极为错误的抉择。

敌人不跑了,左良玉也不跑了,他开始安静下来,不发动进攻,也不撤退。

对左良玉的反常举动,民军首领们很纳闷,但鉴于左总兵向来彪悍,他们一致决定等几天,看这位仁兄到底想干什么。

左良玉想干的事情,就是等几天。

他虽然很猛,也很明白,凭自己这点兵力,追着在屁股后面踹几脚还可以,真卷袖子上去跟人拼命,是万万不能地。

在对手的配合下,左良玉安心地等了半个月,终于等来了要等的人。

根据崇祯的统一调派,山西总兵曹文诏、京营总兵王朴、总兵汤九州以及河南本地军队,日夜兼程,于九月底抵达武安,完成合围。

对首领们而言,现在醒悟,已经太晚了。

下面,我们介绍这个包围圈里的诸位英雄。据史料记载,除了知名人物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外,还有若干历史人物,如薛仁贵、刘备(都是外号)以及某些新面孔:比如鞋底光(一直没想明白这外号啥意思,估计是说他跑得快),逼上路(这个外号很有觉悟)、一块云(估计原先干过诗人)、三只手(这个……);某些死人,比如混世王、上天龙……(应该之前已经被曹文诏干掉了)。

大抵而言,所有你知道,或是不知道的,都在这个圈里。

对诸位首领而言,崇祯六年的冬天应该是过不去了。

因为除被围外,他们即将迎来另一个相当可怕的消息。

按规定,但凡跨省调动,应该指认一名前线总指挥,根据级别,这个包围圈的最高指挥者,必定是曹文诏。

当然,如果真是曹文诏管这摊子事,历史估计就要改写了,因为以他老人家的脾气,逮住这么个机会,诸位首领连全尸都捞不着。

可是,不是曹文诏。

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

崇祯六年九月,曹文诏被调离,赴大同任总兵。

关于这次任命,许多史书上都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自毁长城。

打得好好的,偏要调走,纯粹是找抽。

而这笔帐,大都算到了御史刘令誉的头上。

因为据史料记载,曹文诏当年在山西的时候,跟刘御史住隔壁,曹总兵书读的少,估计也不大讲礼貌,欺负了刘御史,两人结了梁子。

后来刘御史到河南巡视,曹总兵跟他聊天,聊着聊着不对劲了,又开始吵,刘御史可能吃了点亏,回去就记住了,告了一黑状,把曹文诏告倒了,经崇祯批准,调到大同。

史料是对的,说法是不对的。

因为按照明代编制,山西总兵和大同总兵,算是同一级别,而且崇祯对曹文诏极为信任,别说一状,一百状都告不倒。

真正的答案,在半年后揭晓。

崇祯七年(1634)初,皇太极率军进攻大同。

崇祯是个很苦的孩子,上任时年纪轻轻,小心翼翼地装了两年孙子,干掉了死太监,才算正式掌权,掌权之后,手下那帮大臣又斗来斗去,好不容易干了几件事(比如裁掉驿站),又干出来个李自成。辛辛苦苦十几年,最后还是没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