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隋唐五代学术(第2/5页)

州各十二人。京、畿、上、中、中下、下县,博士、助教各一人。学生,京县五十人,畿、上县各四十人,中、中下县各二十五人,下县二十人。《新书·百官志》:文学,县则州补,州则授于吏部,然无职事,衣冠耻之。可见其有名无实也。国子监生,尚书省补,祭酒统焉。州县学生,州县长官补,长史主焉。凡馆二:门下省有弘文馆,生三十人。东宫有崇文馆,生二十人。以皇缌麻以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之子为之。凡博士、助教,分经授诸生。未终经者无易业。凡生,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律学十八以上、二十五以下。凡《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穀梁传》为小经。通二经者,大经、小经各一,若中经二。通三经者,大经、中经、小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各一。《孝经》《论语》,皆兼通之。凡治《孝经》《论语》,共限一岁。《尚书》《公羊传》《穀梁传》各一岁半。《易》《诗》《周礼》《仪礼》各二岁。《礼记》《左氏传》各三岁。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凡书学,《石经三体》限三岁,《说文》二岁,《字林》一岁。凡算学,《孙子》《五曹》共限一岁,《九章》《海岛》共三岁,《张丘建》《夏侯阳》各一岁,《周髀》《五经算》共一岁,《缀术》四岁,《缉古》三岁。《记遗》《三等数》,皆兼习之。《旧书·职官志》:算学生,二分其经,以为之业。习《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十五人。习《缀术》《缉古》十五人。其《记遗》《三等》,亦兼习之。旬给假一日。前假,博士考试。读者千言试一帖,帖三言。讲者二千言问大义一条,总三条。通二为第。不及者有罚。岁终,通一年之业,口问大义十条。通八为上,六为中,五为下。并三下与在学九岁,律生六岁不堪贡者罢归。诸学生通二经,俊士通三经,已及第而愿留者,四门学生补太学,太学生补国子学。每岁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二百里外给程。其不率教及岁中违程满三十日,事故百日,缘亲病二百日皆罢归。既罢,条其状,下之属所。五品以上子孙,送兵部准荫配色。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此其教学选举之大略也。天宝五载(746年),又置广文馆于国学,以领生徒为进士者。《新书·选举志》。亦见《旧书·本纪》。《旧书·职官志》云:“至德后废。”故《百官志》言国子监总国子、太、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焉。又有所谓崇玄学者,见第二十一章第五节。

《旧书·儒学传序》云:“高祖以义宁三年五月,初令国子学置生七十二员,取三品已上子孙。《新书》作子弟若孙。太学置生一百四十员,取五品已上子孙。四门学生一百三十员,取七品已上子孙。上郡学置生六十员,中郡五十员,下郡四十员。上县学生四十员,中县三十员,下县二十员。武德元年(618年),诏皇族子孙及功臣子弟,于秘书外省,别立小学。《礼仪志》:武德七年二月,诏诸州有明一经已上,未被升擢者,本属举送,具以名闻,有司试策,皆加叙用,其吏民子弟,有识性明敏,志希学艺,亦具名申送。量其资品,并即配学。州县及乡,并令置学。太宗数幸国学,令祭酒、博士讲论。毕,赐以束帛。学士能通一大经已上,咸得署吏。又于国学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太学、四门博士,亦增置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学生,以备艺文。《本纪》:贞观三年九月,诸州置医学。六年二月,初置律学。凡三千二百六十员。其玄武门屯营飞骑,亦给博士,授以经业。有能通经者,听之贡举。是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俄而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鼓箧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高宗薄于儒术,尤重文吏。则天称制,国子祭酒,多授诸王及驸马都尉,至于博士、助教,惟有学官之名,多非儒雅之实。是时复将亲祠明堂及南郊,又拜洛、封嵩岳,将取弘文、国子生充斋郎行事,皆令出身放选,前后不可胜数。因此,生徒不复以经学为意,惟苟希徼幸。二十年间,学校顿时隳废矣。玄宗在东宫,亲幸太学,大开讲论。学官生徒,各赐束帛。及即位,数诏州县及百官荐举经通之士。《新书·选举志》:玄宗又敕州县学生,年二十五以下,八品子若庶人二十一以下,通一经,及未通经而聪明有文辞、史学者,入四门学为俊士。即诸州贡举省试不第愿入学者亦听。《旧纪》:开元二十六年正月,制天下州县,每乡一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通鉴》云:令天下州县,里别置学。又置集贤院。”此唐人述玄宗以前儒学兴替之大概也。案高宗时,书、算、律学,皆废而复兴,《旧纪》:显庆元年十二月,置算学。三年九月,废书、算、律学。龙朔二年五月,复置律、书、算三学。三年正月,诏以书学隶兰台,算学隶秘阁,律学隶详刑寺。算学之置,《礼仪志》在显庆二年(657年)。律、书、算三学之复,志在龙朔二年五月。并曾增置东都学生。《本纪》:龙朔二年正月,东都初置国子监,并加学生等员,均分于两都教授。《礼仪志》:东都置国子监丞、主簿、录事各一员,四门助教、博士、四门生三百员,四门俊士二百员。“中宗反正,诏宗室三等以下,五等以上,未出身愿宿卫及任国子生听之。其家居业成而堪贡者,宗正寺试送监举如常法。三卫番下日愿入学者,听附国子学、太学及律馆习业。蕃王及可汗子孙愿入学者,附国子学读书。”《新书·选举志》。虽情之不存,规制初未尝废也。至安、史乱后,物力艰难,乃欲承权舆而不可得矣。《旧书·礼仪志》言:“至德后兵革未息,国子生不能廪食,生徒尽散。堂墉颓废,常借兵健栖止。”至永泰二年(766年),乃有补国子生、重造国学之举。此事全出鱼朝恩之妄诞,遂乃以宦人而高坐说《易》,陈教坊之乐于上庠,事见《旧书·礼仪志》及两《书·朝恩传》。事类儿戏,只足发噱。然上元中,国子尝置大成生二十人,所以待之者颇厚。取已及第而聪明者为之。试书,日诵千言,并日试策。所业十通七然后补。其禄俸同直官。通四经。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