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谁才是真正的王牌(第4/4页)

这种做法最为直接的效果,就是把所有藩王的势力都推到了燕王朱棣那边。

从建文帝上台后的第三个月削夺周王爵位开始,到建文元年六月岷王朱楩被废,在这短短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建文朝廷连续削废了五位藩王。

建文朝的政治权柄由“三驾马车”为首的文官集团执掌。此时的帝国人事结构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人员配置极不合理。无论是齐泰、黄子澄,还是后来的方孝孺,他们都不具备军事才能,用兵打仗对他们来说只能是纸上谈兵。建文帝也是一个书生,四个书生合在一起,顶多算是一群书生。

一帮书生对波诡云谲的帝国权力斗争不明其道,最终只能任由别人牵着鼻子走。建文帝的软弱及其智囊团的偏激,让削藩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准星。面对多项选择,无论是建文帝还是他的智囊团都缺少真正理性而智慧的判断,原本主动的优势就这样转化为劣势。

建文君臣动手削藩的速度并不算太慢,在朱元璋死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建文帝就示意黄子澄和齐泰等人研究此事并且付诸行动。但让人费解的是,太祖宾天,诸王奔丧,对于建文帝君臣来说,这本来是朱元璋在冥冥之中为他们创造的一个大好机会,可朱允炆却轻易放过了这样的机会。

朱允炆明诏诸王不得来京奔丧,燕王朱棣走到淮安之地又折回了北京。建文集团白白失去了一个大好机会。实际上,朱允炆本人不是没有考虑到利用诸王来京的机会削夺他们的权力,主要是他的削藩思想始终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左半边脑袋考虑的是夺去诸王手中的兵权,右半边脑袋又不想丢了皇族亲情和皇家的脸面。这种纠结的心态贯穿了建文帝削藩的整个过程。

如果建文君臣能够利用朱棣等人来京奔丧的机会,将各路藩王一举拿下,也就没有后来的征战杀伐,皇权易主。可建文帝朱允炆并不想惊动皇祖的陵寝,他更没有勇气打破儒家信奉的那一套道德规范。再联系到建文帝后来讨伐燕王时所下的“勿使朕有杀叔父之名”的命令,便会知道朱允炆的主导思路是,削藩可以,但是不能让他背上道德恶名。

朱允炆虽然担心藩王的权力威胁到中央集权,然而他并不想使自己复古的思想流于形式,他试图通过仁政和说教来掩盖政治活动中必须采取的铁血政策。

在武力削藩行动之前,建文集团面临着先从谁身上下手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说,齐泰的主张是站得住脚的。但最终建文帝还是认同了留有巨大后患的黄子澄方案——先削周王。而后却没有马上对朱棣动手,给予敌人以喘息的机会,终至灾难降临。这是建文朝削藩开始时最大的失误。

建文君臣怕朱棣,但又没办法绕过这道难关。一次次削夺朱棣的兄弟藩王,一次次地打草惊蛇。毒蛇在草丛里蛰伏着,等待着发出致命攻击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