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连环三案”将帝国逼进死胡同(第3/4页)

需要在这里指出的是,当年的“梃击案”时,首辅方从哲就表现出庇护郑贵妃之意。如今他又牵连到“红丸案”中,难免使人猜疑。这种猜疑不无道理。明光宗是因为吃了崔文升的药,导致病情加重;之后又服下李可灼的红丸,命归西天。崔文升是郑贵妃的老部下,李可灼又是郑贵妃的同党(首辅方从哲)带进宫的。

非东林党人士则认为,光宗之死与红丸无关,东林党人的推理只是一种主观臆断。其实细究之下不难发现,明光宗在服下红丸之前已经是病入膏肓,服用红丸只是催发了病情的恶性发展。

所谓红丸,其实就是“红铅金丹”,又称“三元丹”。其炼制所用的配方十分变态,取处女初潮之经血,谓之“先天红铅”,加上夜半的第一滴露水及乌梅等药物,搅拌在一起煮,熬成药浆,再加上秋石(人尿)、人乳、辰砂(湖南辰州出产的朱砂)、松脂等药物炮制而成。

御史王安舜认为:“先帝之脉雄壮浮大,此三焦火动,面唇紫赤,满面升火,食粥烦躁。此满腹火结,宜清不宜助明矣。红铅乃妇人经水,阴中之阳,纯火之精也,而以投于虚火燥热之疹,几何不速亡逝乎!”

王御史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李可灼进献红丸促成了光帝之死,并不说明这就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弑君事件。李可灼进献的“红丸”与先前崔文升进献的大黄药性相反。身体本就极度虚弱的朱常洛,在连遭药效相反且药性猛烈的两味药物折腾之后,岂能不暴毙而亡。

东林党人揪住这个问题大做文章,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要全力以赴将首辅方从哲牵扯到这个案子里,借机将他踢出帝国权力核心,由东林党大臣取而代之;二是暗示这个案子的幕后主使是郑贵妃,这样就可以向世人强调数十年来的“国本之争”是合乎天意民心的事,以此标榜东林党人的政治业绩。

其实这个案子是经不住推敲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时候的郑贵妃缺乏杀人的动机。宫廷斗争是残酷的,步步惊心,一步出错就会将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任何一个决定,都会产生要命的连锁反应。人都有趋利避害的一面,任何一个参与博弈的人,都不愿做赔本的买卖。

光宗已经即位,就算死了也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郑贵妃想将自己的儿子福王朱常洵推向帝位,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此时光宗和郑贵妃的关系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郑贵妃也有了成为皇太后的想法。

东林党人执意要将郑贵妃拉下水,其目的昭然若揭。无非是向帝国的新主人天启皇帝邀功,为长达二十年的“国本之争”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他们就是要向帝国的臣民们揭示一个所谓的真相:郑贵妃一党是邪党,一直以来以褫夺光宗的皇储地位,以加害光宗的性命为奋斗目标。新皇能够顺利登基,全是东林党人奋斗的结果。

就在“红丸案”纠缠不清、泰昌皇帝死因未明之时,东林党人又一手炮制了连环三案中的“移宫案”。

乾清宫是内廷的正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地方。明光宗朱常洛在生命的最后时日里,就住在乾清宫,由李选侍陪侍在侧。李选侍是光宗最为宠幸的妃子,很受光宗的宠爱和信任。明熹宗朱由校(天启皇帝)和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生母早逝,他们都曾由李选侍抚育。一次,光宗当着群臣的说:“选侍数产不育,可惜只有一个女儿。皇五子也没有母亲,也是选侍抚育。”

光宗言下之意,就是要让朝臣们知道李选侍的地位等同于皇后。

光宗驾崩当天,朝臣都赶至乾清宫,要求见皇太子。李选侍不让他们进宫,还命亲信太监将群臣挡在门前。东林党人给事中杨涟、大学士刘一燝和光宗皇帝的亲信太监王安就里外联合,连吓带骗,将朱由校强行弄了出来。

第二天,东林党主将之一的左都御史左光斗等人上书,要求李选侍马上搬出乾清宫。李选侍当然不会同意,她派太监去向天启皇帝朱由校求援,希望朱由校能够压制群臣,为自己争取利益。结果派出去的太监被大臣挡在门外,没有见着天启皇帝。

几天后,群臣齐聚慈庆宫外,要求朱由校下诏,令李选侍搬出乾清宫。在东林党人一再的坚持之下,李选侍只好搬到宫女养老的地方去居住。

东林党人的非常规手段,引发了一些非东林党人的不满。以此为起点,两大党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拉锯战。

移宫案其实是帝国权力集团的双线运作,明暗两条线互相转换。从明面上看,移宫案是李选侍企图挟太子自重。从暗线上分析,其实是东林党人想通过控制皇帝,成为帝国权力博弈的操盘手。一场连环案,东林党人的博弈重点并没有放在“移宫案”上,而是利用权力之争,不断扩大自己的利益版图。

万历皇帝死后,朱常洛重用东林党人,东林党人遍布朝堂。明光宗在位一个月就突然驾崩,东林党人要想在新的权力结构中保持话语权,就要想办法控制住新皇帝。

其实明光宗在弥留之际,对帝国的后事已经做好了安排,尤其是册立太子之事。他遗命由朱由校继位,李选侍封为皇贵妃,负责养育太子并帮助太子处理政务。朱由校的生母王氏原是太子宫中一位地位不高的侍妾,因为生了皇长孙,母以子贵,被封为才人。但王才人命薄,没等天启帝长大成人就死去了。其后,李选侍以宠妾的身份争取到对太子长子的监护权,直到光宗即位之后。天启帝幼稚晚熟,虽然已经十六岁了,却没有表现出一点儿独立意识。

明光宗在驾崩之前曾经召集首辅方从哲等大臣于乾清宫开过一个托孤会议,对后事做了专门的安排。明光宗这么安排也是经过一番利益考量的。当时太子朱由校还是未成年的孩子,按照惯例应该由母后辅政,但是太子的生母早已不在人间,太子是由李选侍抚育长大的。明光宗有心安排自己最宠爱的妃子担负起太后这个角色,以制衡朝臣。

为此明光宗封李选侍为皇贵妃,专门负责养育太子并处理政务。明光宗去世时,朱由校已经册立为太子,李选侍还没有被封为皇贵妃。可以说李选侍履行母后职责,辅佐朱由校并住在乾清宫,是明光宗驾崩时已经安排好的。

在这里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明光宗为什么没有一步到位将李选侍封为皇后?那样的话,李选侍辅政就会更加名正言顺。

其实明光宗之所以没有那么做,还是因为李选侍毕竟不是太子的生母。李选侍与太子的生母有过矛盾,皇帝自然要对李选侍留一手,防止李选侍权力过大威胁到皇权,这也是李选侍没有成为皇后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