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七分政治”的具体实施

(1)蒋介石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第五次“围剿”期间,吸取前几次“围剿”失败的教训,蒋介石依据“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原则,将“围剿”定位为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的总体战,这一军事、政治并用方针,对“围剿”的最终走向发挥了一定作用。

作为一个国民革命时期曾经在政治宣传、鼓动上大得人心并获取力量的政党,国民党深知政治宣传、收揽人心的重要。在与中共的对垒中,国民党方面政治上虽然不像中共那样游刃有余,握有主动,但一直力图有所作为。早在1931年,何应钦就提出:“要消灭共匪,非党政军全体总动员集中力量团结意志不能挽救危机,军事只可以治标,正本清源以及休养生息的种种任务,是望政府和党部来担当责任。”[79]蒋本人也谈道:“本总司令于去岁督师江西之时,即深知剿灭共匪与寻常对敌作战绝对不同,苟非于军事之外同时整理地方,革新行政,断难以安抚民物而奏肃清之功。”[80]这样的反省尚称深切,已切实意识到双方胜败的关键所在。

从1931年开始,南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图从社会政治等层面强化本身力量,以与中共强有力的政治组织抗衡。南昌陆海空军总司令行营成立江西地方整理委员会,整顿江西地方政治、社会。主要措施包括:督促整顿全省保卫团,将各县反共义勇队一律改组为保卫团,区团以下均设守望队,形成全面监视巡查网;蠲免1930年度全省田赋、地租;制定《处理被匪侵占财产办法》,规定赤化收复区域土地、房屋各归原主,恢复地方秩序;颁布《保护佃农暂行办法》,规定地租最高额不得超过百分之四十,如遇天灾,佃农要求减租,地主不得拒绝;组织由地方逃至中心城市的“难民”中的青壮年随军返乡,协助运输、带路,或参加筑路。1931年初,在南京中央政治学校开办特别训练班,下分“剿匪宣传队”,施以政治宣传训练,再以团为单位分配到前方部队,指导政治和宣传工作。在对特别训练班的训话中,蒋介石数次提到“剿匪的实施宣传要占六分力量,军事只能占四分力量”,[81]这应可视为其后来提出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原始版。6月,南京中央发布对各级党部训令,要求加强与中共全方位的政治争夺,特别指示“组织健全的巡回乡村宣传队”,进行“剿匪宣传”。[82]为配合“剿共”军事、增进行政效率,南昌行营设置“党政委员会”,蒋自兼委员长,将江西全省“剿匪”区域共43县划分为9个分区,每区设置党政委员会分会,负责指导各区军事、政治、经济等事务。[83]这些措施虽由于缺乏具体组织实施的决心和能力,实际效果有限,如蒋介石自己所说,“劳师转馕,苦战连年,地方贤良士民,竟无出而相助者”,[84]但起码表明国民党方面对自身在地方政治建设上的薄弱环节已有所注意,开始努力在政治和组织上与中共争夺民众。

在参加“剿共”战争的过程中,一些国民党将领也意识到与中共在政治上展开争夺的重要性。作为“剿共”前线指挥官,曾任国民党军第十八师第五十二旅旅长的戴岳深刻体会到民心向背对武力利钝的影响,明确指出:“清剿匪共,绝不是军队一部分的力量做得到的,是要党、政、军、民通力合作才行的。”[85]运用政治力量,在政治上与中共展开争夺,首先就必须取得民众的支持,将民众从中共方面拉到自己一边,这是政治战的基本。为此,他不赞成何应钦等提出的“进剿”部队“除班长及由官长指定之士兵外,概禁止与人民接谈”、[86]“禁止士兵无故与民众往还”[87]的主张,而强调“所到之处,要随时召集民众开会,揭破共匪的阴谋,宣扬本党的三民主义”。[88]从争取民众的目标出发,他们强烈反对杀戮苏区民众,南昌行营第二科科长柳维垣列举了烧杀政策的危害:“匪屋不烧,或尚有悔过反正之日,一烧其屋,即迫其终身从匪……正合共党之希望。”[89]

为改变国民党政权在民众中的糟糕形象,他们还颇有眼光地提出对地主、土豪的态度问题。作为中共革命的打击对象,地主、土豪往往投向国民党方面,成为国民党军的主要依靠对象。邻接中央苏区的湘赣省曾对地主、豪绅和反革命及其家属实行驱逐政策,结果这些人“驱逐到白区以后,就参加国民党军队,带领地主武装和国民党的部队来打我们。他们地形、路线很熟,而且大多是青年,一出去反动得很,对我们很凶,使我们吃亏不小”。[90]不过,国民党军依靠这些人固然可以收到一定效果,但在苏维埃革命的风潮中,完全站在地主豪绅一边就意味着和大多数的普通农民对立,这对国民党军争取更多民众的支持十分不利。所以戴岳特别提醒:“难民是各村逃出来的人,对于地形道路匪情都是很熟悉的,可以把他组成梭镖队,随军带路;但是他们没有纪律,加以报仇心切,所到之处,随意烧杀,这是要特别注意纠正的。”要求遏止“还乡团”的疯狂报复行为,“设法和解难民向反共来归的农民寻求报复”,[91]希望通过与土劣保持距离,改变国民党在普通农民中的富人利益维护者形象,尽可能争取更多人民支持。

戴岳等国民党军将领在与中共交战过程中,汲取经验教训,对前线实况,对苏区政治、社会、军事状况有更多的了解,他们的主张也逐渐为蒋介石所注意,戴岳、柳维垣都曾接受蒋的召见、垂询,其中不少意见为蒋所采纳。正是在此背景下,第五次“围剿”准备过程中,蒋介石把政治力量提到空前的高度,强调:“剿匪乃争民之战,非争地之战,故军事纵告胜利,如无健全之政治设施,相辅而行,则终必徒劳无功。”[92]将政治争夺战置于军事之上,要求所部主动出击,与中共展开政治争夺:“政治工作人员之工作必须向匪区设法深入为唯一任务。”[93]

和中共相比,国民党的鼓动性和组织力自是望尘莫及,这和两党的理论基础、奋斗目标、人员构成、领袖特质等诸多因素相关,非短期所能改变。基于对自身特点的了解,蒋介石强调政治的争夺不应好高骛远,而要注意于一时一地一事的实际解决,正如他此时谈到的:

一谈到经济设施,开口便说要如何统制,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理想,亦就是没有用的理论,都不是目前我们所需要的。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要注意研究一切眼前的实际问题,完全针对客观的事实,一件一件从实地调查考察来拟订具体能行的解决办法。我们现在更不可憧憬于什么高远的理想,亦不必发表新奇的理论,我们只是竭忠尽智为国计民生来打算,就事实来求解决,从现实的工作中来求进步……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事情,一件一件的改进,将大大小小的事实问题,一个一个的解决,已经够了。[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