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肃反问题

肃反是苏区时期一个沉痛的话题。1930年代前,中共的成长壮大,与苏俄的影响、帮助息息相关。这其中,是非纠缠、恩怨参杂。苏维埃发展过程中倍引争议的肃反运动,直接来源于苏俄的肃反理论及实践,[1]而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虽然处于不同的环境和发展阶段,各苏区肃反中出现的问题呈现相当的一致性,而苏区肃反的种种问题又和苏俄方面大同小异。

苏区艰难建设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敌对势力,肃反有其逻辑上的合理性。但由于理论讹误、经验不足,加上战争环境的恶劣,各苏区在肃反过程中都存在过高估计敌对力量、采用逼供信恐怖手段、无视法律和事实等种种严重错误。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宁肯杀错一百,不肯放过一个之谬论”。[2]肃反的发展,常常都是向自己阵营的内部延伸,形成内部互相怀疑、自我损耗的局面,赣西南的反“AB”团、闽西的整肃社会民主党都是错误肃反的典型例证。赣西南因错打“AB”团激起红军兵变即“富田事变”;闽西肃社会民主党造成许多地区“党团内已抓了十分之七八”。[3]盲目肃反的结果,瑞金全县“只有县委三四人,区委支部小组都没有了”。[4]龙岩拥有七百多人的团组织“完全塌台”。[5]湘鄂赣肃反甚至造成这样的情形:“区委向县委报告工作是隔一个山头望,不敢见面,怕杀掉了。隔着山头就喊,我那个地方发展了多少党员,搞了多少军队,最后总讲一声我是一个好人。”[6]肃反的错误既包括苏维埃内部的错误整肃,也包括对被认为是对立面的无原则打击,如湘赣省的酃县“把十六岁以上卅岁以下豪绅家属的壮丁无论男女都杀掉了”,[7]这种肉体消灭政策虽在苏俄乃至许多革命运动中屡见不鲜,但和中共的基本方针仍然背道而驰。

中共中央领导人陆续进入中央苏区后,客观看,经过早期肃反的恐怖后,对肃反中的问题有所认识,并采取了一些纠正措施,红军和苏维埃政权内部大规模的肃反恐怖得到遏制。1931年12月13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非常会议发布关于《处理反革命案件和建立司法机关的暂行程序》的第六号训令,规定:

一切反革命的案件,都归国家政治保卫局去侦察、逮捕和预审,国家政治保卫局预审之后以原告人资格,向国家司法机关(法院或裁判部)提出公诉,由国家司法机关审讯和判决。

一切反革命案件审讯(除国家政治保卫局外)和审决(从宣告无罪到宣告死刑)之权,都属于国家司法机关。县一级司法机关,无判决死刑之权……中央区及附近的省司法机关,作死刑判决后,被告人在十四天内得向中央司法机关提出上诉。在审讯方法上,为彻底肃清反革命组织,及正确的判决反革命案件,必须坚决废除肉刑。[8]

训令强调肃反要依靠专职机关和司法程序,把死刑判决权上收,防止基层乱抓乱杀。随后,苏区领导机关对前期肃反中暴露的严重问题陆续作出组织处理,纠正部分明显的错案。1933年,又专门发出训令,强调:“绝对废止肉刑,区一级裁判部不经上级裁判部的特许,绝对不许随便杀人。”[9]中共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制止盲目肃反的政策,缓和了富田事变前后中央苏区形成的恐怖肃反局面。

但是,过火的肃反思路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战争环境下这种思路更有其生长的土壤。特别是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随着战局向着不利于红军的方向发展,中共中央对肃反的判断再次严峻。在苏区遭受包围的战争形势下,中共中央对苏区内部的政治力量对比仍然缺乏足够信心,而苏维埃运动本身出现的一些问题造成民众的对立情绪更加剧了其形势紧张的判断。以此,中共中央过于悲观地判断苏区内部阶级关系,夸大苏区内部的敌对势力。中共中央领导人公开表示:“地主阶级在新区边区,特别在白军与刀团匪骚扰的区域,我们不但要在经济上消灭他们,而且要尽量在肉体上消灭他们。”[10]这等于肯定了不以事实而单以阶级划分进行肉体消灭的恐怖行动。在此观念指导下,肃反中的问题依然存在并发展,打击面涉及苏区社会的各个阶层。1933年6月苏区展开查田运动后,地主、富农出身人口在中央苏区普遍上升到总人口的10%以上,加上被作为打击对象的商人、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宗教人士、阶级异己分子、反革命、刀团匪,所谓敌对力量的人员空前增加,形成处处皆敌的局面;同时,中共中央对苏维埃政权内部也缺乏必要的信任,常常把查田运动、扩红运动遇到的问题乃至群众逃跑事件归结为苏维埃内部暗藏的“地主资产阶级的分子和他们的走狗”的破坏,甚至判断:“在我们党与苏维埃机关内埋伏着的‘坏蛋’不在少数。”[11]要求在政权内部进行广泛的检举、清查运动。

1934年初,第五次反“围剿”激战正酣时,中共中央决定展开进一步肃反的检举运动。3月21日,苏维埃中央政府在动员开展检举运动的大会上,推举产生9人组成的检举委员会,领导整个中央苏区的检举运动。4月8日,临时中央政府中字第五号《命令》明确规定废止1931年底至1932年初为纠正肃反错误而制定的将死刑判决权上收、严格司法程序等条例,表明中共中央准备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4月19日,《红色中华》发布中央工农检查委员会第二号训令,指出目前敌人五次“围剿”的决战已到了最紧张最尖锐的决定最后胜负的阶段,为保证战争的胜利,必须检举“苏维埃机关内的消极怠工的分子,贪污腐化、浪费的分子,脱离群众离开群众利益和工作上的官僚分子,退却逃跑、动摇不坚定的分子,包庇地土富农与妥协的分子,违反法令与破坏纪律的分子,特别是检举暗藏在苏维埃机关内的阶级异己分子和反革命。”由此,检举运动在中央苏区开展起来。

为推动运动的深入发展,1934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发出《给各级党部党团和动员机关的信》,提出:“敌人进攻更加紧张,反革命活动也更加厉害。”“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提高阶级警觉性来对付各种各式的、埋伏的或公开的反革命分子。对于各个机关和赤少队,必须继续进行检举,不仅检举其成分,特别要注意从政治上检举。检举机关、裁判部、保卫局的系统,必须活跃起来。但突击队须更负责的领导肃反的工作,不要机械的等待保卫局裁判机关与检举机关。”[12]同时,中共中央领导人连续发表文章,号召展开严厉肃反,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