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十一章 遣唐使物语:当年最重入唐人(第2/5页)

作为对外国人的优待,无论是哪里来的留学生,只要进了国子监,都可以直接从第二级的太学开始念起。

当然,之前得通过鸿胪寺、礼部以及国子监本身这几个部门的考试,考试内容是汉学基础和口语对答,虽然在中原读书人眼里这都是小儿科,但对于外国人而言,那就很难了。

曾经新罗有过一批两百多人的留学生团体来报考太学,最后录取了十个都不到。

日本虽然还没有如此巨大的落榜率,但说实话也够呛。

不过,平心而论,其实还是落榜更好一些。

那些也不知道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地通过考试,入了太学的日本留学生们,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发现自己身处的并不是什么最高学府,而是地狱。

大唐的太学生所习经典分为大中小三种,留学生亦是如此。大经《礼记》和《左传》;中经《诗经》《周礼》和《仪礼》;小经《易经》《尚书》《公羊传》以及《谷梁传》。

还有必修的科目两部:《孝经》和《论语》。

除了必修之外,大中小三经可以选修,或二经(一大一小或两中),或三经(大中小各一),或五经(《诗经》《周易》《尚书》及全部的大经)。

你不要以为就这几部书挺简单的,当时国子监里的唐朝学生也是读的这些,科举考的还是这些,要知道那些个从日本、新罗、越南、爪哇来的留学生,在汉语基础几乎为零的条件下,却要和五岁启蒙七岁读圣贤的官宦子弟同堂学同一种教材,其难度可想而知。

而且每部经典都有修学期限,超过时间没念完的,就请你回国。

听起来是不是很残酷?

所以很多日本孩子们只能咬紧牙关,头悬梁锥刺股地三九三伏闻鸡起舞,支撑他们的,其实并非是学成之后出人头地之类的想法,而是一种一定要用在大唐所学到的知识把日本打造得不输给大唐的信念。

虽然,他们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会偷偷地朝着日本列岛的方向望两眼,然后暗自羡慕一下那些已经先行回国的同期生们。

这是因为那些在最开始考试就落榜的以及受不了念书之苦中途而废的同学们,在回到了倭国之后仍然可以以大唐海归精英自居,照样凭镀着一身金币坐享荣华富贵,混他个风生水起。

究其原因,可以用江户时代儒学家广濑淡窗的一句诗来回答:礼乐传来启我民,当年最重入唐人。

最后,再来讲一讲遣唐使的人员配置。

遣唐使基本实行的是四船一团制度,就是四艘船组成一个船队,组成一个使节团。通常每条船上装一百人,最大的叫大使,比大使低一个档次的叫副使,这两个职务掌管全团事宜,而且天皇或是大王在临行前会赐予大使宝刀一把,叫做“节刀”,也就是尚方宝剑,谁敢在船上撒野直接剁了丢下海去喂鱼。

此外,如果天皇或大王本身有非常要紧的事情想跟唐朝皇帝沟通,又觉得大使看起来不靠谱的时候,往往会在使节团里再安插一名钦差,叫“押使”,就是天皇代言人,属于老太爷级别的,地位比大使还高,系全团最大。

押使、大使和副使,都是外交人员,而且一般也都能在长安见到皇帝,同时根据古代的一贯传统,皇上也会给他们封官,往往押使和大使能得个三品,副使则略低一些。

话再说回船上,副使之下,还有判官、录事、知乘船事(船长)、译语生、主神、阴阳师、医师等等,当然还有留学生。

除留学生外,其余的都是甘草角色,默默地各尽其能,只为确保全团人员平安到达长安。

遣唐船上的苦力们大多是农民出身,作为回报,除了发放相应的报酬之外,还一律免去他们全家的三年课税。

遣唐使那些事说到这里就算告一段落了,我们接着来看倭国国内。

天智称制七年(公元668年),七年守孝期满,天智天皇正式登上王位,成为了倭国的大王。

即位之前,他就下令迁都近江(滋贺县)的大津,然后发布了日本史上第一部古代法典《近江令》,从此,倭国正式成为了一个律令制国家,用现在话来讲就是变成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近江令》已经失传了,所以没有人知道里面具体写了些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一部参考了中国隋唐两朝律法之后所炮制出来的法令。

但不管怎么样,这都是倭国社会的一大进步。

天智八年(公元669年)十一月,中臣镰足病倒了。

当月十三日,天智天皇亲自探访了已经没有可能再从病床上爬起来的镰足,在明知道他还只剩下最后一口气的情况下,仍是鼓励他坚强起来战胜病魔。

中臣镰足摇了摇头,笑着说道:“我这一辈子唯一不行的,就是军略。”

这是一句相当不着四六的遗言,到底有何深意千百年来众说纷纭。

次日,中臣镰足与世长辞,享年五十五岁。

临死前一天,天智天皇赐姓藤原。

不错,这位中臣镰足就是后来称霸日本朝廷一千多年的藤原家族的祖先。

藤原镰足走后没几年,天智天皇也不行了,天智十年十二月三日(公元672年1月7日)驾崩,享年四十六岁。

正所谓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天智天皇的王位是怎么来的大家伙都知道,就在他尸骨未寒的时候,报应就来了。

天智驾崩后,大友王子登位,史称弘文天皇。

结果大友王子坐上宝座才几个星期,屁股都没焐热,他叔叔大海人就发难了。

就在天智天皇走的当月,大海人王子就联合各地豪族官员高举反旗,并亲率兵马杀向近江,大友王子虽然也曾写信给九州以及关东的豪族们,但大家要么是找各种借口不肯来,要么是想来却被大海人的同盟军们挡着过不去,总之是孤立无援。

所以大友王子理所当然地屡战屡败,当年七月二十三日,实在是败无可败退无可退了,只好举刀自裁,年仅二十四岁。

因为这一年是壬申年,故而史称“壬申之乱”。

之后,大海人王子登基大位,称天武天皇,然后迁都飞鸟,近江朝廷就这么被灭了。

大海人王子造反的理由除了私欲膨胀想当皇上之类冠冕堂皇的说法之外,最主要的是因为白村江之战的惨败。

前面说了,白村江战后天智天皇又拉壮丁又修城墙,以防大唐入侵,这些行为都是要花钱的,而且得花大量的钱,这钱中央当然不会拿出来,都摊派给了地方,于是地方的长官以及豪族们当然心怀不爽,所以当大海人王子揭竿而起的时候,大家伙一呼百应地墙倒众人推,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