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十一章 遣唐使物语:当年最重入唐人(第5/5页)

之后,李治去世,武后继续逐步蚕食般掌控着李家的基业,先是临朝称制,最后在公元690年自立为皇帝,建立了武周政权。

在这种时候跑去给自己弄一点名义上的好处,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问题是,日本从哪里知道的这一切?

毕竟宫闱斗争连长安的老百姓都不可能在第一时间里知道其每一步动向,远隔千万里的日本又怎么做到了如指掌的?

现在该告诉你第三类遣唐使是干吗的了,或许你应该已经猜到了,他们就是间谍。

虽然这两个字有点难听而且也确实不怎么确切,但日本依靠遣唐使的往来而获取大唐的情报甚至是把唐人挖回倭国移民,这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此外,在没有遣唐使的情况下,日本则以新罗为渠道,自朝鲜半岛照样能够断断续续地知道大唐国内发生了什么。

这是纯粹实事求是说历史,完全没有指摘的意思,况且这也不是什么坏事,了解自己的邻国,想成为和邻国一样的强大国家,这天经地义无可厚非。当我们对日本还一无所知的时候,他们却已经把我们摸了个门清。

如果说隋炀帝国书那会儿,日本还只是偷偷摸摸自娱自乐地关起门来寻求和天朝平等地位的话,那么这一回,则是修成了正果,终于光明正大地和中华帝国平起平坐了。

大宝二年(公元703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一代女帝持统天皇因病医治无效而于飞鸟驾崩,享年五十八岁。

这位忠实执行了丈夫天武天皇生前所制定的所有政策的女皇,在遗体被火化之后又与丈夫天武天皇合葬一处,这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火葬的天皇。

史书上对于她的评价是“深沉大度,知礼勤俭,有母仪之德”。

她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持统天皇驾崩后,轻王子继位,称文武天皇,不过这位天皇跟他父亲一样,身体也不怎么好,年纪轻轻地就离开了人世,所以在庆云四年(公元707年),文武天皇的生母阿閇皇女继承大统,称元明天皇。

元明时代(公元710年),天皇下令迁都至平城京,也就是今天的奈良县奈良市,这意味着日本历史上的奈良时代拉开了帷幕。

顺道一提,平城京内的规划和建筑几乎完全参照了长安城。

元明天皇之后,继位的是草壁王子的另一个女儿冰高皇女,即元正天皇。

元正天皇刚继位的那年(公元715年),因为在日本的某个角落里发现了一只高寿的乌龟,被认为是祥瑞,所以改年号灵龟。

两年后(公元717年),又在美浓国(今岐阜县)发现了养老瀑布,于是年号又被改成了养老。

养老四年(公元720年),从天武天皇时代开始编撰的日本史上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终于成书了。

《日本书纪》的性质之前已经讲过,这是一本政治色彩相当浓厚的史书,里面关于大友王子即位的事情只字不提,连他是太子都没怎么说,而是说,天智天皇在位的时候,曾经承诺要把王位让给弟弟大海人王子,大友王子的那个弘文天皇的称号,还是明治年间明治天皇给他追封的。

该书总共三十卷,全部是汉字写就,从神话时代一直写到持统天皇时期。

一般认为这书的主编是天武天皇的儿子舍人亲王,也就是那个打死不肯当天皇的主儿。

这种书的主编你也知道,多半是挂个名当个监工和第一位读者的,真正的编撰工作,自然是由下面的那些学者们来完成。

接下来讲的,就是学者们的事情。

话说就在十几年前,有日本学者在研究《日本书纪》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相当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这部三十卷的书其实可以按照某种规律分成A、B两大部分,A部包括14~21卷以及24~27卷总共十卷,剩下的当然就是B部分了。

至于那个规律,仔细说来是这样的:虽然整部著作通篇用的都是汉字,但A部的汉字书写以及语法都非常正确,堪称完美;而B部分虽然也是汉字文章,但其中对汉字的误用错用现象比比皆是,和A部相比几乎就能说得上是文理不通。

得出的结论是A部出自中国人之手。

同时,因为14~21和24~27两部完全不连着,故而从常理上判断,负责修书的中国人应该主要有两个,一前一后。

那么这两个中国人是谁呢?

他们分别叫续守言和萨弘恪,一个姓续,一个姓萨。

虽然中国人现在确实有姓续的也有姓萨的,不过续守言和萨弘恪这两个名字应该是归化后改的,他们真正的中国名至今已然不可考。

至于这续萨二人为什么会出现在倭国,那还要从白村江之战那会儿说起。

却说当年百济复国军总司令鬼室福信,在请求倭国出兵援助的时候,事先也考虑过,万一对方害怕大唐威名不敢相帮怎么办,在一番苦思冥想之后,他琢磨出一损招,那就是:抓了一百来个在百济定居的唐朝人,对外宣称是唐军的俘虏(有部分确实是真战俘),然后一路送到了飞鸟。

言下之意很明确,就是唐军其实不厉害,你看,我们游击队都能抓那么多活的。

在这群倒霉蛋里,就有续守言跟萨弘恪。

好在飞鸟朝廷见他们识文断字,是读书人,所以也没太难为他们,还问说要不要来我们这里当官?

两人没有反对,于是便一起出任了“音博士”一职。

音博士就是在宫里教那些王子王孙们正确的唐话发音,定员两人,从七位。那会儿的日本人要能发一口标准流利的唐音,那绝对比今天中国人说一口英式宫廷英语更出风头。

到了养老年,正好赶上国家修史,天皇见两人有大才,觉得光教书有点委屈他们,于是便又请出来一块儿编书。

换而言之,日本史上的第一部正史,其实有三分之一是中国人修的。

虽然说这话的时候我们应该一脸不屑地表示这没什么,但作为一个中国人,内心是可以大大地骄傲一下的,这其实是中华文化对整个古代东方文化作出的杰出贡献之一,是属于我们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