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十章 王直与日本:明朝海盗传奇

大永三年(公元1523年),因国内战乱,幕府权力被大大削弱,以至于得到这一年与大明朝贡贸易勘合的,是日本的有力大名——大内家。

由于那会儿的日本还没到完全混乱的地步,因此拥有足以媲美幕府将军的大名也不多,粗略数来就两家:一家姓大内,一家姓细川,而明朝的贸易勘合也基本在这两家手里流转。

虽然老话说“十年风水轮流转”,可毕竟事关赚钱大业,因此细川家也不能由着他这么转去,在得知大内家拿了勘合之后,他们立刻决定也派出商队,前往中国参加朝贡贸易。

肯定有人会问,那么细川家没勘合怎么办?

没事儿,其实勘合是有的,只不过过期了而已。此时明朝在位的是明武宗朱厚照,而细川家手头上的勘合是之前明孝宗朱祐樘时代发放的,理论上是不能再用了。

但是细川家并不这么看,他们觉得这张勘合可以用,只是看怎么个用法了。

在说过期勘合的用法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明代中日勘合贸易的一些情况。

这事儿的大致流程是这样的:首先,日本人带着勘合,领着船队自日本出发,在宁波登陆,然后由宁波的市舶司验过勘合跟货物之后,再北上去北京朝贡以及贩卖。

换言之,只要想办法让市舶司认可了这张过期勘合,那么就能顺利地进行贸易了。

至于认可的办法也很简单,行贿呗。

当时宁波市舶司主管叫赖恩,是个太监,爱财之名远播海内,所以细川家投其所好,派出家臣宋素卿前去塞钱。

宋素卿,原名朱缟,自幼能歌善舞长相出众,是个远近闻名的美少年。他有个叔叔叫朱澄,跟日本人做生意做亏了,没钱赔,于是就把漂亮侄子抵押给了对方,算是抵债。就这样,到了日本之后的朱缟改名宋素卿,还成了细川家的家臣,同时因为长相华美做事得体,还颇受重用。

说起来宋素卿代表细川家跟明朝打交道,那也不是第一次了,早在永正七年(公元1510年),他就以细川家特使的身份前往北京,谒见了当时权倾大明的“站皇帝”刘瑾,同时还赠上黄金千两,刘皇帝一高兴,还赏了他飞鱼服一套。

飞鱼服,就是明朝正服的一种,隆重程度仅次于蟒袍,一般只用于够一定级别的武官和锦衣卫。将飞鱼服赐予外国使者,绝对是开了前所未有的一个先例,但也由此可见这位宋素卿的外交能力的确不一般。

果然,在宋素卿的一番沟通和贿赂之下,宁波市舶司主管太监赖恩一口承应,表示别说你们细川家的勘合过期了,哪怕是没勘合,咱家也让你带着货物上北京。

于是到了朝贡的那一天,细川家和大内家的商船同时出现在了浙江的海域。

开始大内家的人还挺纳闷,互相之间议论说怎么那帮家伙也来了。等到上岸之后,更让他们看不懂的情况也发生了,那就是明明没有勘合的细川家,不仅顺利过了市舶司的开仓验货,而且在例行接待外国使臣的宴会上,他们的座位还在大内家之上。

大内商团的团长叫谦道宗设,是个很聪明的和尚,一下子就明白了问题所在,知道肯定是细川家使了钱。不过本着先礼后兵的规矩,他并没有当场发作,而是暗示市舶司主管赖恩,意思就是,赖公公我知道你收了钱了,也能理解你让没有勘合的细川家和我们一起去北京卖东西的行为,可毕竟我们才是有勘合的正主儿,你不能那么亏待我们吧?

赖公公还没发话,细川商团团长鸾冈端佐却开始冷嘲热讽了起来,说哎哟喂,你们大内家还真把自己当成名正言顺的使节团了?别忘了真正该拿着勘合来做生意的是足利将军家,咱俩说穿了都是一路人。

谦道宗设一下子就怒了,拍案而起。

鸾冈端佐毫不示弱,一脚踢翻了眼前的小桌子。

赖恩则一边喝着酒,一边表示你们要打出去打,外面地方大。然后还给细川家发还了武器——按照当时惯例,朝贡使节团所携带的武器,需由市舶司保管。

虽然这拉偏手拉得太明显,但谦道宗设丝毫不怵,因为保管武器对日本人根本没用,他们卖的商品里就有武士刀。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多了,双方在门外拉开了场子,上演了一出全武行,因为大内家人多势众,所以细川家没打赢,逃了。

杀得兴起的谦道宗设一边下令全员追击,一边顺手点了一把火,把市舶司的宴会厅给烧了。

最后细川家众人一路逃到绍兴,然后躲进城里死活不肯露面,而闻讯追杀过来的大内家,考虑到强行攻城实在不可取,于是只好在城下大肆劫掠枪杀了一番后扬长而去。

在抢杀的过程中,他们还打死了前来追捕的大明备倭都指挥刘锦、千户张镗、执指挥袁班、百户刘恩以及士兵百姓若干。

这就是著名的“宁波争贡事件”。

事情发生之后,整个浙江为之震撼,明朝政府也极为重视,在查明原委之后,判了宋素卿死罪,然后又照会日本方面,要求他们交出在浙江撒野但已逃回国内的谦道宗设。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战国乱世,足利将军家连勘合都被人冒领了,哪还有本事去抓大内家的人?于是也只能不了了之。

此次事件的后果应该讲是相当严重的,它直接导致了明朝方面作出废除浙江、福建两处市舶司的决定,接着又一口气停了日本之后十几年的朝贡贸易。

这又是一次因日本而影响到中国政府决策的事例。

可那又怎样?

虽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宁波争贡是一起性质极为恶劣,后果极为严重的外交事件,可总体来讲这不过是一起无关痛痒的小插曲罢了,因为在明代,中日两国之间绝大多数的买卖都是靠走私来完成的。说难听点,几百年里的明日贸易本质上就是走私贸易,朝贡贸易废不废除,市舶司关不关门,都与大局无干,真要指望那十年等一回的勘合,还不如去喝西北风来得爽快。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日本那边的战国时代对中国来说多少还是有点好处的。

比方让倭寇的战斗力大大减弱了。

早期的倭寇主要由日本人组成,这个之前说过,而要按出身成分划分的话,那么大致可以分为失地农民、破产商人以及失业武士——俗称“浪人”。

其中,失业武士象征着整个倭寇集团的最高战斗力,曾经有五十多个浪人出身的倭寇自浙江上岸,一路向北烧杀劫掠,导致中国数千军民死伤,一直打到南京城下,最后明朝方面实在是没了办法,不得已出动大炮,才将其镇压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