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十四章 沈惟敬与小西行长的无间道

明朝万历二十年,日本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的7月末,沈惟敬到达了日本侵朝远征军第一军团的阵地,并且见到了军团长小西行长。

两人见面后的感觉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一见如故。

出身相同,小时候待的环境也相同,理念也差不多,又曾经是同行(小西行长曾经做过商人),这些原因使得两人聊得非常投机。投机之余,行长也确定了一件事:明朝真的要出手了。

虽说前不久他打败祖承训的时候,已经有了这样的预感,但是这次并非感觉,而是确信。

这仗,看来是不能打了。

于是他决定谈判。

而沈惟敬则是来拖时间的。

两人从七月末开始,一直谈到了十二月。

最终的结果是,李如松到了。

同时带到的,还有辽东铁骑以及戚家军。

辽东铁骑是当时明王朝所辖范围内实力最为强劲的骑兵部队,由李如松的父亲——明朝名将李成梁一手打造,部队的核心成员不是李家的亲戚,就是李家的嫡系,总而言之一句话,那是自己人,干活绝对靠谱。

顺便一说,这支部队还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关宁铁骑的前身。

至于戚家军,那更是威震江湖了。

这支部队由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开创,虽说当时戚继光本人已经不在人世了,但部队还是在的。此外,尽管我们在前面说倭寇的时候就已经讲过,戚将军打的倭寇其实多为中国人,可不管怎么讲,戚家军的战斗力却都是有目共睹的,实属当之无愧的精锐之师。

据说要进戚家军,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臂膀强壮,肌肉结实,双目有神,为人老实,手脚比较长且害怕官府。

同时也绝对不能有以下任何一条:有市井混混背景,有官府背景,胆子小,长得白以及心态有问题。这支部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具备如下的素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遵纪守法,心态良好。

再加以训练,想不打胜仗也难。

正当李如松见过李昖以及朝鲜各大小官员后,准备跟部下商量如何开打时,下面有人来报说,沈惟敬求见。

来朝鲜之前,李如松已从宋应昌这里了解了沈惟敬的那些事儿,自然也知道他去朝鲜干什么,现在来见,想必是有些什么情报要告诉自己吧?

于是他大手一挥,招之入内。

然而,沈惟敬带来的并非是日军的情报,而是关于谈判的结果。

这就奇怪了,让你沈惟敬去拖时间的,为何还真把自己当成了外交官,跟小西行长正儿八经地搞起了外交谈判?

沈惟敬确实假戏真做了——想利用谈判的机会,把这场战争平息了。

要问原因的话,首先一个是这家伙收了钱了。

收了小西行长的钱。

作为一个混迹市井的老油子,沈惟敬并不怎么具备一颗高尚的心灵,在他眼里,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是虚的,唯独白花花的银子才是真的。

另一方面,对于小西行长来说,自打他知道了大明派出援军的消息之后,就立刻通知了国内的丰臣秀吉,两人一合计,得出了一个非常英明的结论,那就是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去招惹明朝。

所以当他看到明朝和谈使者沈惟敬时,便下定决心要促成这次谈判,以保整个日本的太平。

于是,他向沈惟敬提出了和谈条件:以朝鲜的大东江为界,包括平壤城在内的以西土地,全部归还给朝鲜,并且将已经俘虏的朝鲜国王子也平安送还。

提完条件后,行长给了沈惟敬一笔钱,意思自然不言而明:回去多说点好话,争取早日敲定,实现和平。

此时的沈惟敬不但是外交官,更是一个商人,而小西行长则成了他的客户。

客户给钱了,自然要给予一流的服务。

他决定,通过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让李如松甚至是宋应昌接纳日本方面提出的和平条件。

在听完了沈惟敬的讲演后,李如松轻轻地问了三个字:说完了?

说完了。

那就去死吧。

随着一声令下,周围的士兵拉起沈惟敬就往外拖,迎接他的将是一把明晃晃的鬼头斩首刀。

很显然,李如松对于世界和平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即便有,那也是打算用自己手头上的刀枪来实现的。

就在这生死当口,一位叫做李应试的军参站了出来,挡住了士兵,并且对李如松表示,可以将计就计,假意同意跟小西行长谈判,伺机以图平壤城和小西行长的性命。

李如松表示同意。

他派人以沈惟敬的名义告诉行长,自己作为明朝方面援军的总大将,非常乐意接受他的和谈条件。

小西行长自然非常高兴,为表诚意,他派出家臣小西如安来到李如松的大营,表示愿意在数日内,将平壤城交出。

约定的日子是文禄二年(公元1593年)元月初六。

这天,平壤城城门大开,日军将领夹道迎接明军的到来,而李如松也慢慢悠悠地率部做起了接收大员。

就在快到门口的时候,他下达了进攻的命令,目标是所有日本人的脑袋。

然而,小西行长虽说不会打仗,脑子还是有的。

他事先就派人做了详细的调查,知道李如松来朝鲜之前正在宁夏平叛,并且杀掉了已经投降的叛军将领全族。

所以他认定,此人的话不能当真。

早有一手的行长一看大事不妙,立刻下令将城门全部关闭,并且让预先准备好的部队登上城门进入作战状态。

无奈之下,李如松只好撕破脸皮下令攻城,结果打了一小会儿,知道没希望了只得回家。

当然,他还会回来的。

两天后,李如松带领所辖部五万人来到,对平壤城发起了进攻。

平壤城东有大同、长庆二门,南有芦门、含毯二门,西有普通、七星二门,北有密台门,有牡丹峰高耸,地形险要。

而李如松的部署如下:蓟镇游击吴惟忠率领步兵(戚家军)当先,辽东副总兵查大受率领骑兵居后,攻击北部要塞牡丹峰;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领兵进攻城西七星门;左军李如柏(李成梁次子),参将李芳春领兵进攻城西普通门。

之后,他又让祖承训所辖部换上朝鲜军的衣服,以去南面的芦门招摇撞骗麻痹对手。

比较戏剧的是,担任芦门防守的,正是投降日本的五千朝军。

最后的东门,李如松表示放弃,留下来给日军作为逃生通道。

为了确保战役胜利的万无一失,李如松还扛上了当时在日本非常罕见的大炮。

既然啥都准备好了,那就开打吧。

当天上午,平壤争夺战正式打响。

面对两倍于己的对手,小西行长进行了相当顽强的抵抗,李如松的大炮炮弹都快把城墙给轰塌了,日军却仍然站在墙头照着爬上来的明军乱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