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叁 第二章 国书又来了(第3/3页)

就这样,事情便算是告一段落,不了了之了。

不过这并不影响日朝两国的关系。

因为在庆长十三年(1608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影响中朝关系的大事件。

话说当年二月一日,朝鲜国王宣祖李昖病逝于平壤,享年56岁。

继承者是他的儿子光海君李珲。按照惯例,朝鲜方面上奏北京,请明朝批准此次王位更迭,进行正式册封。

这个大家都明白,也就是走个过场。可偏偏没想到发生了意外情况,明朝拒绝了朝鲜人的请求,表示不能册封光海君为朝鲜王。

理由是光海君乃庶出的次子,虽说宣祖李昖先后两个正房大老婆木穆仁王后和懿仁王后都没能给他生下嫡子,但光海君上头还有一个庶长子的哥哥叫临海君,在大明看来,自古立长不立幼,这光海君当国王,不妥。

可问题在于临海君这人属于典型的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成,不仅志大才疏且品行恶劣,经常招猫逗狗见利忘义外加调戏良家妇女,故而李昖活着的时候就非常讨厌他,专门立了次子光海君为世子。

更糟糕的是,这位临海君还有历史问题——当年太阁侵朝,哥们儿奉命去咸境道征兵,可没承想那些征来的士兵当下就发生了哗变,投了前来攻打的加藤清正,不仅如此,还顺手把临海君本人也给抓了,当见面礼送给了日本人。

之前也说过,那会儿的朝鲜虽然打仗没什么本事,但对于在日本阵营那边待过的同胞,不管是故意投靠还是无意被抓,大家都非常痛恨。

因此,不管是从先王遗愿还是人心向背,这王位都没那临海君啥事儿了。

可偏偏明朝死活不干,负责管册封藩属的礼部坚持声称,既然长子还在,就不应该立次子。

自光海君被立为世子开始算起,北京的礼部拢共五次拒绝了对方的册封请求。

朝鲜人很郁闷,不知道哪里得罪老大哥了。经过一番仔细的调查,这才明白了就里。

且说明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一直都非常偏爱三子朱常洵,一直想立其为太子,但底下的群臣却坚持认为该立长子朱常洛,双方因为此事整整扯皮了十几年,一直到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众大臣的拼命以及李太后的干预下,朱翊钧才不得已被迫正式立朱常洛为太子,又封朱常洵为福王,领地洛阳。这便是著名的争国本事件。

此事的发生直接让朝鲜受了莫名的牵连,尽管各国国情不同,但为了以实际行动告诉朱翊钧立长不立幼乃天地真理,礼部毅然决然地无情拒绝了半岛送来的册封请求,即便是在朱常洛当上太子之后,由于朱常洵一直滞留京城迟迟不去自己的封地,为防事情有所反复以求警钟长鸣,礼部的大臣们仍是照旧驳回了光海君的世子册封乃至王位继承认可请求。

朝鲜人很伤心也很无奈,可又不敢跟大明翻脸,在第五次请求被拒之后,他们只好再派使者,告诉北京那边,说不是我们不想立长子临海君,只是这临海君根本就是个神经病,完全不能处理政务,他自己也明白,所以自愿把王位让给了弟弟。

要说这礼部倒也挺负责,表示口说无凭,为了证实你们的话,我们决定遣专使来考察,如果真像你们说的那样这临海君是个脑残,那我大明可以同意你们立光海君。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六月十五日,明朝派出使者两名来到朝鲜,查看临海君病情,因为朝鲜朝廷上下一心使了大量银子,两使者在回国后众口一词地表示,那临海君真真切切的就是一个疯子,连生活都不能自理。

就这样,光海君终于在次年如愿得到了北京方面的册封,正式成为朝鲜国王。

但这恨,算是记下了。

新仇旧恨加上希望明军赶紧撤走的强烈愿望,使得光海君在继位之后便展开了对日本的外交工作,随着两国之间交流的不断频繁深入,庆长十四年(1609年),双方签订了己酉条约(不是基友条约),总共12条,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八个字:重归友好,贸易再开。

这是一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并非因为久违的和平再度降临,而是因为己酉条约是在朝鲜并未得到明朝许可下自行和日本签订的。

千百年来作为中华大陆头号藩属小弟,朝鲜几乎是头一次在没有大哥点头的情况下,独立自主了一回。

在学术界有不少人认为这才是朝鲜七年战争所造成的最大影响——中华大陆那巅峰老大哥的形象逐渐崩溃,东亚局势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此外,因为己酉条约的签订,使得明朝方面更加不爽日本,从而也让德川家康原先的先朝鲜再大明的外交策略就此宣告失败,以至于老爷子不得不再寻他路,可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这路并不好找,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更是让明日两国的关系再度陷入了冰冷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