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战争(第2/2页)

图9 1620年白山战役。沃尔芬比特尔的奥古斯特大公图书馆传单收藏室藏。

从1630年起,德意志境内的矛盾实质上变得越来越国际化。费迪南二世试图控制德意志全境,却被瑞典国王古斯塔夫(Gustavus Adolphus)介入阻挠。在瑞典和波兰两国的矛盾中,1629年波兰的西吉斯蒙德(Sigismund)被迫与瑞典讲和。1630年,瑞典军队入侵德意志。在天主教最重要的将军华伦斯坦被解除职务之时,准备充分的瑞典军队迅速深入德意志领土。这标志着新教在作战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德意志内部政治局面的发展也削弱了诸侯对皇帝的支持。同时,法国的红衣主教黎塞留(Richelieu)正与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争夺西欧的领地霸权,因此他十分积极地支持德意志诸侯反抗哈布斯堡皇帝,不管这些诸侯信什么教。而法国也并不希望邻国变成瑞典帝国。因此,本来是哈布斯堡占了上风的德意志境内矛盾,现在却成了包括瑞典、法国和西班牙等广阔土地上诸多矛盾的一部分。而由于瑞典的入侵,各方关系和利益更加错综复杂,瑞典人、一些德意志诸侯和法国之间开始缔结一系列相互矛盾的协定。

1631年,天主教的蒂利将军残暴地摧毁了马格德堡城市。但瑞士军队和萨克森的约翰·乔治(John George)随即在莱比锡附近击败了蒂利。古斯塔夫向南进军,征服了维尔茨堡、法兰克福和美茵茨。同时,黎塞留正巩固法国在莱茵河沿岸的利益。由于瑞典的强势入侵,对于“获得解放”的德意志诸侯来说,新教国王古斯塔夫看起来和天主教皇帝费迪南二世一样强大可怕,他们担心德意志可能会成为瑞典帝国的一部分。于是,1632年,费迪南二世再次任命华伦斯坦为统帅。蒂利想要阻止瑞典入侵巴伐利亚,却在战场受了致命伤。华伦斯坦成功迫使瑞典军队往北撤离,并试图破坏萨克森和瑞典的结盟。1632年11月,古斯塔夫在莱比锡附近的吕岑(Lützen)战役中阵亡。因他的继承人是其六岁的女儿,于是瑞典大臣阿克塞尔·乌克森谢纳(Axel Oxenstierna)继任。在1633年举行的海尔布隆大会(Heilbronn Convention)上,德国南部四大城市圈的新教成员同瑞典结盟。同时,华伦斯坦开始利用手中的军事权力实现自己的一些想法,于是维也纳也开始暗中计划将他除去。在经历了密谋、背叛和遗弃后,华伦斯坦于1634年被刺杀身亡。

1634年9月的讷德林根战役对瑞典人来说是场灾难,而西班牙军队则大获全胜。当时领导西班牙军队的是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四世的弟弟,西班牙境内荷兰的领主。国际权力局势又开始发生转变。1635年《布拉格和约》的签订意味着萨克森和皇帝之间的和平相处,一段时间内也暗示着费迪南二世的再次掌权。许多德意志诸侯逐渐接受与皇帝达成的协议,德意志战争也渐渐平息了。而法国由于无法再通过支持德意志诸侯来干涉欧洲事务,便开始正式介入:1635年5月,法国对西班牙正式宣战。尽管几位德意志诸侯和皇帝之间已达成有限的和平协议,但法国、西班牙和瑞典还是继续打仗。而现在,没有任何一股力量强大到能够立刻压倒其他方。因此,少数诸侯开始和法国、瑞典单独缔结条约,将皇帝孤立起来。这样,帝国在外交事务上便不再以一个整体行动。勃兰登堡和萨克森更是擅自与瑞典签订停战协议,而巴伐利亚则拼命签订条约,以防军队再次破坏巴伐利亚的土地。当时的情况极其复杂,再加上缺乏对前线和具体事务的清楚界定,战争拖延了很久。在烧杀抢掠的大背景下,资源枯竭、遍地荒芜,最终在1648年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Peace of Westphalia),达成了对欧洲境内冲突的总体协议。但即便如此,这个和约也是在经历了多年的争执不休后才最终达成的。和谈分别在明斯特和奥斯纳布吕克两个城市进行。参加明斯特谈判的是新教阵营,而参加奥斯纳布吕克谈判的是天主教阵营。


[1]投石党乱(Fronde)又译:“福隆德运动”。——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