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政策与战争时期(第2/2页)

图32 奥地利城市利恩茨(Lienz)将一个大广场的名字改为“阿道夫·希特勒广场” (正如奥地利和德国的其他许多地方),利恩茨当时处于大日耳曼帝国境内。出处:作者收藏的当时的明信片。

拿下捷克斯洛伐克对希特勒来说就没有那么容易了。由于苏台德边境地区有大量的德意志民族居住,海莱茵(Heinlein)领导的右翼党派在德国的支持下挑起了动乱。1938年夏,一场危机正在酝酿。一部分原因是,据一些并不准确的传闻,捷克边境有德国势力在鼓动民众,这导致了捷克人真的开始鼓动自己的民众。在一周的矛盾冲突后,动乱基本平息下来。但对此的讨论却越来越多,英国首相张伯伦在协商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后,在1938年夏的慕尼黑会议接近尾声的时候,一些边境地区被让给了德国,张伯伦回到英国后,挥着希特勒签署的一张纸,声称这意味着“我们时代的和平”。张伯伦所谓的“绥靖政策”自然遭到了许多人的批评,但也有很多人为其辩护,认为他帮助英国争取了军事准备的时间。当时,希特勒本人对不流血的成功感到非常失望,觉得原本可以打个胜仗,结果被骗了。相反,德国人看到战争的威胁消失了,反而松了一口气,希特勒的国内支持率随之上升。同时,捷克斯洛伐克失去了重要的防线。1939年3月,希特勒决定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剩余领土,军队直接进入布拉格,没有遭遇多少反抗。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成了“受保护国”,斯洛伐克则成了德意志帝国的卫星国。西方国家甚至不给这个他们不甚了解和关心的“遥远国家”一点求救的机会。

入侵波兰时,希特勒才遇到了西方强国较为认真的不妥协。立宛陶人放弃了梅梅尔领地,但波兰人却不放弃但泽。3月31日,英国向波兰保证支持波兰的主权独立。尽管遇到点磕磕绊绊,希特勒却建立起了对英国的认识,他认为英国是一个孱弱而且犹豫不决的国家,不会遵守自己的诺言。1939年8月23日,希特勒作出了令人惊讶的举动,他和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签订了臭名昭著的协定,要知道苏联一直是纳粹在意识形态上的大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希特勒和斯大林来说都是战略性的,两国在瓜分波兰上具有共同的利益,斯大林需要时间进行军备重整,而希特勒也想防止英苏结盟,这样他就可以集中精力打败西边的国家,而不用两线作战。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两国为了兑现对波兰的承诺,向德国宣战。由德国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了。再反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动时,德国人普遍带着一种不祥的预感,大多数人对战争并没有多大热情。

地图6.2 1935—1939年纳粹德国吞并的领土

地图6.3 1939年波兰被瓜分

地图6.4 1942年秋,希特勒的帝国

波兰战役让德国人误以为战争会很快结束。在一场闪电战中,波兰在三周内战败了。一部分国土被并入了德国,另一部分则划归德国政府管辖的“波兰总督府”。紧接着,1939—1940年冬,英法两国只有小规模的军事冲突,被称为假战或静坐战(Sitzkrieg)。1940年春,希特勒迅速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北方和西方:先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挪威建立了吉斯林(Quisling)领导的傀儡政权;然后,1940年5月,德国通过荷兰、比利时入侵法国,法国战败,北部和西部被占领,安于现状的维希(Vichy)法国就此拉开了帷幕。1941年春,德国进军南斯拉夫和希腊。没人预料到这些胜利来得这么早、这么迅速,希特勒在德国的支持率大幅上升,当时国民的生活水平还相对令人满意。这些都给了希特勒一种不可战胜的错觉。戈林向希特勒进言,认为德国空军具备一次性打败英国的能力,于是对英国的一系列空袭开始了。但是英国比德国人预料的要顽强得多。希特勒等不及打败英国并巩固自己对西部的控制,就立马将注意力东移。1941年夏,他认为是时候入侵苏联了,因此开始了他之前本想避免的两线作战。对苏联的战役是灾难性的。由于德国军队太过疲惫,装备也不足,当苏联的冬天来临时,德军在寒风暴雪中冻得四肢僵硬。由于御寒衣物不够,许多德军被冻伤,有些甚至失去了生命。纳粹国内的慈善募捐(冬季援助计划,募捐钱物和一锅煮的食物)让许多德国人捐出了自己的靴子、大衣和滑雪板,但这些物资太少、也太迟了。希特勒军事战役中也有一些战术上的错误,尤其是在进攻上野心太大终致无法维持。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遭受重创,再也无法掩盖。国内的士气和希特勒对自己不可战胜的信心再也没有恢复。

入侵苏联是战争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国原本以为这会是一场短暂、迅猛的战争,因为后方物资根本无法支撑拖延到现在的战事。1941年,随着欧洲战争变成世界战争,第二个转折点也就来了。从20世纪30年代早期起,日本就在太平洋激发了一些矛盾。1941年12月,日军攻击、摧毁了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结果美国对日宣战。虽然德国和日本同为轴心国,但德国并没有要帮助日本的冲动。不过,希特勒还是借此机会向美国宣战了。权欲熏心的他,为了夺取世界的主导地位,不惜与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国家的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抗衡,从而将德国此刻仍有希望赢得的欧洲战争变成了世界战争。

1942—1943年,战争形势开始逆转。北非有沙漠战役,英国皇家空军和美国空军持续不断地空袭德国,而1943年7月法西斯大议会废黜墨索里尼后,意大利境内的战争还在继续。德国三线作战,而1944年6月6日,当苏联在东部进攻并配合西方盟国在诺曼底登陆后,德国的境况就变得越来越糟糕。国内士气暴跌,人们担心着前线的朋友和亲人,忍受着国内不断恶化的条件。希特勒自己几乎成了个隐士,越来越少在公众面前露面,退居到他在西普鲁士的“狼穴”。大多数德国人被各种麻烦和忧虑所困扰,并没有注意到此时正在发生的另一件事,而对于这件事,他们知道的比他们后来承认的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