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东西德时期(1945—1990年)(第2/2页)

虽然西部占领区没有采取任何激进的社会经济改革措施,但实际上,同盟国阻止了社会主义的提议,坚持让西德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同盟国还试图拆分一些资本集中较为严重的领域,给卡特尔集团施压。法国在抽取战争赔款的时候是最不留情的一个。早在1946年4月之前,英国就意识到该往自己的工业占领区内进口食品,以免面临饥荒的威胁。美国也很快赞同了英国的观点,认为应当重建,而非毁灭德国的经济。这不仅包括了本地人的粮食和住宅问题,还有大量从东部边疆涌入的难民和被流放者,他们有的是在战争行将结束的几个月里从红军那里逃过来的,或是在西德境内拖延许久,直到被战后的同盟国管理机构强行接收来的。许多难民历经艰辛,在长途跋涉后(老人、小孩和病弱的人可能无法幸存)来到德国的西部,希望能在这里安居、生存下来。这些难民的到来,造成了人口过多、物资短缺的局面,使本就艰难的战后环境变得更加恶劣。对于很多德国人来说,强加的“民主”,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样,和国家战败、政治羞辱以及社会经济的混乱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比1918年后的情况还要糟糕。而这次的民主制之所以后来能够更成功,和本书讨论的以下条件息息相关。

不管谁该为冷战负责,将德国分成两半都不是苏联单方面的主意。无论斯大林对欧洲其他国家的态度如何,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甚至1952年以前,对德国问题的态度看起来是一直相当开放的。反而是西方政策的变化引发了1949年两个德国共和国的成立。从一开始,同盟国就对如何处置战后的德国产生了分歧,这些分歧不仅存在于苏联和西方国家之间,也存在于每个西方政府之间。一开始的政策制定十分混乱,旨在使德国去工业化的严苛的“摩根索计划”虽然废弃,但仍对美国的“参谋长联席会议第1067号指令”(JCS1067)产生了影响。此后,1946—1947年,西方国家对德国占领区的政策发生了重大改变,从惩罚变成了重建。1947年6月宣布的“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正是为了战后欧洲的重建而实施的,它不仅代表了这一变化,也将这一变化记录了下来。“马歇尔计划”展望了欧洲经济和政治的重建,决定实施“开放”政策,寻找市场,并用“杜鲁门主义”来阻止共产主义的发展,并遏制苏联可能在欧洲实行的扩张主义政策,这些都对美国的新的国际角色十分有利。美国算准了非市场经济体制的苏占区会拒绝这一提议,因此“马歇尔计划”代表着西德进一步与苏占区划清了界限。在逐渐形成的冷战格局中,美国将西德划入了更广泛的西欧经济和政治组织的阵营中。

1947年1月,英国和美国占领区合并,称为“二联占领区”,后来发展出了类似政府的组织,即经济事务委员会。苏占区随即建立了德国经济事务委员会,这也是个政府的前身。法国在许多事务上一直维持着较为独立的阵线,但最后也加入了英美阵营。西德若要接受经济援助,就要先进行货币改革,因为当时的西德黑市猖獗,香烟和巧克力成了有效的货币,人们以货易货,用货物交换劳动,旧的帝国马克几乎不值钱了。1948年6月的货币改革引入了德国马克,这一举措还是算准了苏联不可能接受改革的事实。于是,苏占区引入了自己的货币,并以此次事件为借口,切断了所有通往柏林的水路和陆路,以防止西方同盟国企图进入位于苏占区中心的柏林。西部同盟国则抵抗封锁,并于1948年秋冬至1949年春用飞机来运送必要的物资。突然间,这个普鲁士民族主义和纳粹军事主义的前堡垒成了西方民主和自由的象征,西方同盟国不顾一切地保护它。空运象征着西方同盟国对西德的政策有了戏剧性的转变,西德不再是卑鄙的纳粹战败国,而成了冷战期间抵抗“极权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民主同盟国。1948年夏,西方同盟国开始商议为德国西部的这个新国家创立新宪法。不同邦(Länder)的代表(有分离主义倾向的巴伐利亚人除外)集会通过了新宪法。1949年5月,在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倒台四年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成立了。不管它背后还有怎样的问题,在战后的世界格局中,西德必将成为西方政治和经济同盟的盟友。1949年10月,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短短几个月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也在苏占区正式成立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西方同盟国的直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