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的经济与社会(第2/2页)

最后,在西德的社会结构中还有一类人,即庞大的外国“客籍工人”(Gastarbeiter),他们构成了社会的底层。难民等价格低廉的流动劳动力资源在1961年建造柏林墙时就基本枯竭了,在劳动力短缺的时期,土耳其等地中海国家的移民工人在60年代被西德经济吸引过来。西德之所以青睐客籍工人,是因为国家不用在他们的教育上花钱,但他们缴纳的税款却能直接进入西德的福利系统。大多数客籍工人不具备专业技能,也没有加入工会,因此只能做那些德国人不愿意干的“脏”活,他们签订的合同是临时的,所以也不用考虑他们作为工人的权利。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西德经济的衰退,客籍工人开始成为社会问题的来源,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是在德国待上几年,挣够钱然后回家,而是在德国定居下来,他们要么把家人接来,要么就在当地成家。随着失业率的持续上升,政府采取措施让客籍工人离开德国。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频发,种族间的摩擦频繁,1989年春,在柏林和法兰克福举行的当地议会选举中,许多右翼政党获得了高票。二代移民如何融入德国社会也成了问题,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德国就是他们的家,和遥远的祖国不相上下,但这些孩子的语言和风俗与他们的德意志邻居完全不同。任何认为西德社会“没有阶级”的看法,都严重蒙蔽了真相,无视了这些20世纪80年代晚期约占西德人口1/10的客籍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