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克拉希尼克

康拉德也发出同样的疑问:“接下来呢?”他一直夸称自己是英明果断的将材,但在奥匈帝国的东部战线,他一开始的兵力调度就乱无章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他与德国人没什么联系,他不喜欢德国人,但德国人更不喜欢他。他对一事无成的塞尔维亚战役置之不理,而那场战役仍在消耗捉襟见肘的宝贵资源。波蒂奥雷克仍抓着两个弱集团军不放——用来保卫奥匈帝国疆土绰绰有余,但用来再次入侵塞尔维亚则兵力不足。就东部战线来说,德、奥已在战前谈到从北、南两线分别出击(德国人从东普鲁士,奥地利人从加利西亚),夺取从俄罗斯帝国本体往西突出的俄属波兰。他们甚至谈到使波兰、乌克兰脱离俄国,将它们合组为一个由奥地利人治理、位于俄国与西方之间的缓冲国,为这场战役画下句点。[1]但说到入侵俄国,康拉德需要动用他的全部兵力,需要陈兵于俄国边境。结果他却把他已遭削弱的兵力部署在他战区最东边铁道卸除点以西约一百六十公里处,希望借此为击败塞尔维亚多争取一些时间。

康拉德自相矛盾的战略构想和不知打哪儿来的“战争逢凶化吉”的自信,最终被现实打碎。德国人正把重心放在西部战线上,东部战线上连一场象征性的挫败都非他们所乐见,因此他们把他们小兵力的东线部队扣住,防卫东普鲁士,而非与奥地利人联合攻入俄属波兰。[2]康拉德自己在塞尔维亚战事上的优柔寡断,使奥匈帝国在东部战线的兵力部署,八月二十八日时只有三十一个师,九月四日终于有第二集团军第三个军从沙巴茨开拔过来时(第四个军还留在南部战线以安抚波蒂奥雷克),兵力增加为三十七个师。这些姗姗来迟的奥地利军官里,有一位向记者抱怨,塞尔维亚的战事令他极不舒服:“我们接到的命令是杀光、毁光,很不人道。”他把奥地利高阶将领称作“土匪”。[3]他们也是拖拖拉拉的慢郎中,而德国人未掩饰他们对那些人的鄙视。奥匈帝国大使从柏林报告了其在德国政界、军界所感受到,“对我们行动不够积极与迅速,未能”在德国人正于法国与敌厮杀时,“将俄军引离德国”的愤懑。[4]

鉴于柏林不满奥国的表现,弗朗茨·约瑟夫的新任驻德大使戈特弗里德·冯·霍恩洛厄(Gottfried von Hohenlohe)亲王,急忙力劝本国政府“立即攻打俄国,以表明这两个帝国平均分摊这场战争的重任”[5]。结果,俄国人已在加利西亚动员四十五个步兵师和十八个骑兵师,还有正在华沙集合以会同入侵德国或奥匈帝国的俄国第九集团军十一个步兵师。战前,奥地利预测届时,俄军所部署的兵力只会有二十四个师,但眼前却有超过五十个师陈兵于其与奥、德的边界上,部署速度之快大出奥地利的预料。[6]

奥匈帝国要想在战场上打败俄国,只有一个机会,就是趁俄罗斯人还未能全面动员之时迅速出击,但康拉德已白白丧失那机会。这场战役连第一枪都还没发出,似乎就注定落败,主要原因在于奥地利人弹药已开始不足。他们把大部分弹药工人征召入伍,使得位于维也纳、施泰尔(Steyr)、皮尔森(Pilsen)、布达佩斯的大兵工厂产量大大低于最高产量。到了九月中旬,它们每天只生产三百五十万发步枪弹、九百枚炮弹,而且即使要把如此少量的子弹、炮弹运到前线部队手里,都碰到困难。[7]奥匈帝国驻慕尼黑公使九月八日发给贝希托尔德一份令人气愤的电报,传达了以下消息:德国人将把先前被斥为“过时的”、“只适合给中国军队使用”的两百五十万发步枪、机枪弹送交奥地利。[8]

奥军部署在桑河、德涅斯特河边,前方没有足够的防御工事保护,且拖了这么久迟迟未有行动,照理这时康拉德对进攻一事应该连想都不要想。运用位于普热梅希尔的据点——自古即是战略要冲,这时为数座现代堡垒所环绕,有“东方凡尔登”的绰号——康拉德本可以将气势吓人的俄国大军(三百万俄军对付兵力不到那一半的奥军)阻挡于奥匈帝国边境外。俄国六个集团军(三、四、五、八、九、十一)正挺进五百公里长的战线,以将奥匈帝国三个集团军(一、三、四),还有伦贝格周边赫尔曼·科维斯(Hermann Kövess)将军辖下不断在波动的兵力,都包围住。科维斯部包含从塞尔维亚境内伯姆-埃尔莫利的第二集团军零星且缓慢转移过来的部队。俄罗斯人已于一九一三年用五亿美元的法国借款,改善了进入该战场的铁路和公路,使在后勤上原居优势的奥地利反居劣势,使俄国从此能比奥地利运送更多部队进入这个加利西亚边界地区。[9]

康拉德秉持其一贯不服输的精神,尽管没有胜算且没有德国人配合,仍选择进攻。后来弗朗茨·约瑟夫说到康拉德时表示,“对于有着如此宏大计划的参谋总长,我们找不到适合他一展身手的领域”,但在一九一四年八月时,皇帝表现他的一贯作风,丝毫未阻止康拉德实现其计划。[10]康拉德以未构筑防御工事的伦贝格为其右翼的依托,大胆假定他能用他的左翼兵力(他的第一、第四集团军的十八个师)往东北强力挺进,包围、消灭集结于卢布林(Lublin)、海乌姆(Chelm)周边的两个俄国集团军。如果康拉德击溃这两个集团军,不必等毛奇打败法国后履行承诺回师东线,他就可宣告在布格河边得胜。

像康拉德这样坏脾气的人,很难抗拒如此美好前景的诱惑,但衡诸现实,他该抗拒住。即使击败卢布林周边的两个俄国集团军,他们后面还有两个作为预备队的集团军(第十一、第九),而康拉德不可能让这两个集团军也称臣,因为他缺乏后备兵力、运输工具、弹药。康拉德在战前拟的作战计划,想以超过三十个师的左翼兵力执行这一攻势,迂回、包围俄国在波兰、加利西亚动员的部队。如今他左翼的兵力却只有十八个师,根本不足以震慑俄罗斯人。至这时为止,俄国已以比预期更快的速度部署了五十二个师,且俄国师的战斗力大于奥地利师——俄国师下辖的营、机枪数目比奥地利师多,平均来讲战斗力较强六至七成。俄国师在火炮上也拥有摧枯拉朽的优势,野战炮比奥地利师多一倍,重型火炮多两倍。就火炮来说,俄国与德国相比,居于劣势,与奥地利相比,却远远占上风。[11]

康拉德诸师这时得行走约一百六十公里才能抵达他们的进攻点,由此观之,康拉德的冒进更显鲁莽。康拉德想必知道,光是行军就会毁掉他以平民为主的军队。康拉德的青年时代回忆录讲述了他唯一的打仗经验(一八七八年在波斯尼亚),谈到当时夏季酷热带给士兵何等“说不出口的痛苦”,导致造成集体掉队乃至自杀。[12]康拉德若照原来的部署计划行事,他的部队会坐火车横越这酷热的一百六十公里路,结果,他的部队是在炙人的烈日下,靠双脚吃力开赴前线,一路吃辎重队、骑兵、火炮扬起的尘土。随行的牲畜(将陆续宰杀供奥地利每个军食用的七十头牛、两百头猪、三百只绵羊),一路叫,一路大便,令士兵更为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