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细长的灰线

鲁登道夫不想输。俄国第二、第五集团军重新踏上疲累的征途,往德国逼来,德军东线司令部打算重施故技,让俄军于坦嫩贝格再吃一次大败仗:迅速包抄俄国第二集团军(先前坦嫩贝格之役时鲁登道夫的手下败将)侧翼,再度将其击溃,然后要马肯森的第九集团军奔往东南边的罗兹城。在这个地区,除了罗兹有良好铁路、公路和住所外,其他地方全没有士兵住宿处和通信设施。它对双方来说都是战略要地,兴登堡打算用德奥四十二个师对付俄国四十九个师,夺取该城,然后用它作为发动新东线攻势的最后跳板。

鲁登道夫认为,在罗兹取胜,将一举打开通往华沙的大门。以罗兹为基地,德奥两军或许能解决俄军,然后如某奥地利外交官所说的,“重画东北欧的地图”。人人都很有信心能打败俄国,开始思量要怎么处置战败后的俄国。贝特曼谈到一个“获解放的乌克兰”——大概解放到该地能顺服于德国或奥地利为止。维也纳和柏林想拿下波兰,德国人认为他们还将得到俄国的波罗的海诸省和芬兰。波兰是最棘手的地方,德国人或奥地利人都不是真的很想要它,因为它境内有太多波兰人,若归入德国或奥国,他们的民族主义要求会削弱德国或奥国政府。但不能把波兰留给俄国人,因为得尽可能削弱俄国,把俄国推离德、奥国界愈远愈好;也不能让波兰独立,以免它本身成为大国或成为法国的附庸国。由于战局还混沌未明,这一“波兰问题”眼前还不需解决,但终究日益迫近。[1]而德国人接下来要取道的波兰公路,十二月才会被雪封住,十一月中旬就会冰封,这有利于德军快速挺进且使俄军无法掘壕固守。如果德国人能迅速攻入波兰心脏地带,或许能在野外截住俄军,在这一年结束前让俄军吃场大败仗。

马肯森用八百列火车将第九集团军北运到托恩,然后,十一月十一日奔往东南,以维斯瓦河作为屏障保护其左翼,攻向罗兹与华沙之间的俄军侧翼。仅仅五天,他就神不知鬼不觉调动二十五万兵力攻击俄军侧翼。如俄军方面的英国武官所说的,这是“组织调度上的一大杰作”,发动于德军从华沙撤退仅仅十五天后。[2]在德勒斯登火车站,即奥地利公使先前抱怨德国从东往西运兵的那个车站,他证实“运兵车现在正由西往东行”。[3]

在这同时,德国往东运兵之事,正改变西战场的局势。未能抢先“奔向大海”以在法兰德斯包抄英军侧翼之后,法尔肯海因毅然决定在西线打消耗战。他为他在比利时、法国的壕沟线构筑防御工事,放出三个步兵军给兴登堡。俄军方面的某英国观察家认为,德国运兵之神速“令人惊叹——(俄国人)俘虏了其中一些人,得知他们整个军、整个师从比利时迅速调来,再调回去,派入奥地利,然后调回东普鲁士”[4]。

这一在两战线之间的内部路线上灵活移动的能力,使德国人有机会执行兴登堡所偏爱的策略:西守东赢。为打出那制胜的一击,柏林大动作征集新人力(首度强征四十五至五十岁男子入伍)和新资金。德国国会于十一月投票通过发行第二波战争债券。由此吃下定心丸的兴登堡,将其东方面军打造为共有十二个军、七个骑兵师的大军。这时运气和地位都大不如前的康拉德,在一旁嫉妒地看着,只撂下一句话“等着瞧”。[5]

从西线过来的德军,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他们的心态:他们比东线部队受过更多战火摧残,精神病症状更为鲜明。有位在喀尔巴阡山脉的德国军官指出,从法国拨入他部队的十人,有三人精神崩溃。其中一人会呆坐数小时,眼睛一直盯着地上,用希腊语念出《奥德赛》里数个长长的段落。[6]但这时还是战争初期,这些走不出战争创伤的士兵,仍只占东线兵力的一小部分。

地面因结霜而变硬,那些有着更健全心智的德国人快速挺进,四天走了八十公里,在维斯瓦河南岸击溃俄国第一集团军落单的一个军。然后德军插入第一、第二集团军间的缺口,十一月十八日把谢尔盖·沙伊德曼(Sergei Scheidemann)的第二集团军四个军,逼回到有五十万人口的城市罗兹。当俄国第一集团军踉踉跄跄退向华沙时,鲁登道夫聚集十三万六千战俘,准备包围第二集团军。他的分析家估算,自战争开打以来,德奥两军已杀死、打伤或俘虏一百二十五万俄国人,分析即使是俄罗斯蒸汽压路机也无法永远承受得了这样的损耗。

来自前线的证据似乎为德国人的乐观提供了有力理由。被俘的俄国人证实,他们弹尽粮绝;他们所接到的命令是在无武装下进攻,从死伤者身上捡拾步枪。受伤的俄国人受指示不仅要等待急救,还要四处寻找没武器的战友,把步枪递给他们。这一困境局部说明了德国人一九一四年为何想开战:俄国一九一三年的大陆军计划,拟于一九一八年才补足俄国陆军的步枪数量缺口,而这一缺口和其他不足之处在此计划的第一年显然连缩短都没办到。[7]在这整场战争期间,一般的俄国步兵师,会有三成五的士兵根本无步枪可用;德国军官窃笑道,俄国人缺火炮缺到求日本人把他们在日俄战争时失去的火炮归还。俄国人也试图在日本购买步枪和子弹,表示凡是拿步枪(德制、奥制或俄制步枪)给俄国部队的农民,都赏以五卢布。[8]

俄罗斯战俘

德国人估算,到一九一四年,战争才打三个月,他们和奥地利人已杀死、打伤或俘虏俄国人一百二十五万。俄国战俘,如照片中这些战俘,什么都没有——没枪、没子弹、没食物,完全不清楚为何而战。

照片来源:Heeresgeschichtliches Museum,Wien

战争开打头一天,俄国火炮平均一天打掉四万五千枚炮弹,弹药短缺到俄国军官此刻被告知“把士兵推上前,把弹药往后拉”,而对士兵来说,这当然不是件好事。据估算,俄国的炮弹只有百万枚或更少,而且只有一座弹药厂(英国有一百五十座),又无法顺利输入新厂,因为法国、英国已订走美国所有出口品;即使把机器运送到距战场遥远的俄国港口,也无法将其安装在前线附近。[9]在西线战局陷入僵持之后,德皇威廉二世嗅到胜利逼近的气味,大为欣喜,启程展开对俄战线的十天之行。德国将领这时兴奋谈到胜利在望的“向东推进”行动。[10]

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将军

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将军打过普法战争,当过威廉二世的军事史私人教师。马肯森被誉为德国陆军里骑术最精湛者(因此着轻骑兵军装),一九〇六年时与小毛奇争夺参谋总长之位,一九一四年时是执掌东线德军第九集团军的不二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