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立足点(第2/5页)

但纳拉扬为国王和葡萄牙人争取到了时间。他们撤离科钦,逃到外海岛屿威平。扎莫林将科钦城付之一炬,但无法接近威平岛,因为雨季快到了。倾盆大雨和惊涛骇浪开始拍击马拉巴尔海岸,扎莫林率军撤回了卡利卡特,在科钦只留下少量驻军。他发誓要在8月回来,消灭所有敢于抵抗的人。葡萄牙人在印度的立足点命悬一线,但科钦国王相信葡萄牙船只会按照航海季节的规律回来。与此同时,索德雷兄弟一心掳掠从红海来的穆斯林船只,却遭遇海难,被困在一个小岛上。维森特不幸溺死,他那不得人心的兄弟布朗斯幸存下来,但随后可能被自己的部下杀死了。在虔诚的编年史家看来,这纯属罪有应得:“这两兄弟犯下了弥天大罪,之所以丧命,是因为他们没有援助科钦国王,并且抛下自己的葡萄牙同胞,让他们单独面对极大的危险。”[5]

索德雷兄弟现在帮不上忙,一小群葡萄牙人和科钦国王及其亲信就被困在威平岛,等待救援。1503年9月初,他们的信念得到了回报,两艘船从里斯本赶来,这是本年度香料航运的第一批船只,指挥官是弗朗西斯科·德·阿尔布开克。两周之后,又有四艘船紧跟着抵达威平岛。这第二批船带来了葡萄牙历史上最才华横溢的指挥官中的两位。

第二批船的指挥官是弗朗西斯科的堂兄弟阿方索·德·阿尔布开克,他注定要不可逆转地改变印度洋的历史轨迹,塑造和震撼世界。1503年时,他可能已经四十多岁了,长期为王室效力,拥有极其丰富的军事经验。他的相貌颇为引人注目,清瘦,鹰钩鼻,眼睛显得非常精明,蓄着垂到腰间的已经有些斑白的胡子。他曾在意大利与奥斯曼土耳其人交战,在北非对抗阿拉伯人,在葡萄牙与卡斯蒂利亚人厮杀。在摩洛哥,他亲眼看见自己的兄弟在身旁战死;他曾与还是年轻王子的若昂二世并肩作战。和达伽马一样,他吸纳了葡萄牙贵族的荣誉法则,包括对伊斯兰教的根深蒂固的仇恨与不可撼动的对复仇和惩罚敌人的信念。他没有结过婚,但有一个私生子。他对王室忠心耿耿,清廉诚实,不可腐蚀,对自己的才干——无论是驾船航海、指挥陆海军、建造要塞还是治理帝国——自信满怀。“如果陛下把十几个王国托付于我,我也懂得如何以最高的谨慎、理智和知识来治理。”他曾这样告诉起初对他不是很信任的曼努埃尔一世,“这不是因为我拥有什么特殊的才华,而是因为我在这些工作上的经验非常丰富,而且已经到了成熟的年纪,懂得是非曲直。”[6]他总是行色匆匆,拥有魔鬼般充沛的精力,绝不容忍傻瓜。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阿方索,但他和曼努埃尔一世一样,拥有领袖魅力、使命感和建立世界帝国的雄心壮志。他显然相信,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已经到了。

阿方索·德·阿尔布开克

与他同来的一位船长,是同样精明强干的杜阿尔特·帕谢科·佩雷拉。此人是航海家、领袖、战术天才、地理学家、实验科学家、博学之士和数学家。佩雷拉是奉命在1494年敲定《托尔德西利亚斯条约》的学者之一。巴西被正式发现之前,他可能已经秘密去过那里。他写下了第一部描述黑猩猩使用工具的能力的论著;他把经度计算到非常精确的程度,在当时无人可比;他记载了印度洋的海潮规律,并善加利用这门知识。史诗作者卡蒙伊斯后来歌颂他为葡萄牙的阿喀琉斯,“一手拿笔,一手持剑”。[7]

曼努埃尔一世没有把最高指挥权交给两个阿尔布开克中的任何一人,他俩的关系迅速恶化。竞争意识非常强的阿方索抢先从里斯本出发,但他的船队遭遇风暴,损失了一艘商船。他原本就心情恶劣,抵达印度时更是发现弗朗西斯科先到一步,并且还因已经打退扎莫林在科钦的驻军以及把科钦国王扶回王位而春风得意;此外,后者也把城内现有的胡椒都装载到了自己船上。

出人意料的局势让堂兄弟之间的紧张关系更加糟糕。曼努埃尔一世给他们的命令仅仅是购买香料并返回。然而,他们发现贸易站受到威胁,负责保护贸易站的索德雷兄弟已经死亡,并且扎莫林一定会率军返回,彻底消灭贸易站。常驻科钦的葡萄牙代理商及其伙伴表示,如果没有巩固的要塞和驻军保护他们,他们是不会留下的。因此,阿尔布开克堂兄弟必须偏离曼努埃尔一世的书面指示。弗朗西斯科已经说服满心不情愿的科钦国王,给葡萄牙人一块地,并提供木料与人力,以建造要塞。这座要塞的选址是科钦所在的长条形半岛的尖端,守卫着一个大型内层潟湖的出海口和腹地的河流网路与城镇。

建造一座木制要塞的工程匆匆进行。“每艘船都为其装备贡献自己的力量。”乔万尼·达·恩波利如此写道。他是一个年轻的托斯卡纳人,以商业代理的身份参与了此次远航。不到一个月时间,要塞就竣工了。它很原始,布局为方形,外层是土木筑成的壁垒,中间有一座粗糙的石质主楼。用恩波利的话说,这座要塞“固若金汤……周围有很深的壕沟与护城河,有强大的驻军,工事完备”。[8]它标志着葡萄牙人帝国主义冒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是他们在印度土地上的第一个稳固的立足点。1503年11月1日,万圣节,为了庆祝要塞在这个吉利的日子竣工,葡萄牙人尽其所能地举行了庆典。他们穿上自己最光鲜的衣服,壁垒上旗帜招展,举行了肃穆的弥撒。科钦国王身穿华服,乘坐大象,在武士簇拥下赶来庆贺,并参观这座完工的建筑。

阿尔布开克堂兄弟小心地在印度盟友面前掩饰自己的内部分歧,但他俩之间的气氛仍然是非常恶毒的。为了任何事情,他们都能吵起来——香料分配的比例,建筑工程的进展速度,甚至要塞的名字。一名修士对他们的纷争感到不安,被传来仲裁。弗朗西斯科希望给要塞取名为阿尔布开克要塞。阿方索热衷于曼努埃尔一世的弥赛亚风格的王权思想,希望用国王的名字给要塞命名。最终阿方索胜利了,但他的狂妄放纵、咄咄逼人的竞争意识和焦躁的情绪有时会影响他的判断,并且这已经成为他的领导风格的标志。

葡萄牙人与扎莫林的武装冲突时断时续。双方同意了一项玩世不恭的停战协定。葡萄牙人在马拉巴尔海岸搜罗胡椒,准备返回里斯本,而扎莫林则在筹划一次新的攻势。葡萄牙人很快撕毁了停战协定,无缘无故地攻击了一支运送香料的船队,于是战争再度爆发。然而,扎莫林在等待时机。他知道,由于季风的铁律,1504年年初,葡萄牙大部分船只必然会载着香料回国。葡萄牙人自己也知道这一点。在卡利卡特,扎莫林开始集结一支新的军队,准备一劳永逸地将葡萄牙人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