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三章 孔子还乡(第3/3页)

鲁哀公十一年冬,鲁哀公的特使终于来到了卫国。

“孔子先生,国君请您回国,一切待遇按照当年司寇的规格。”特使代表鲁哀公发出邀请,承诺了待遇,同时还带来了大量的礼品。

“啊,那什么,太好了。”孔子喜出望外,这是他盼望了许多年的一天啊。

这样回去,太有面子了。

孔子盛情招待了鲁哀公的特使,当天就让弟子们收拾行囊,准备尽快出发。

第二天,孔子一边忙着收拾,一边派人去向该道别的人道别。于是,很多老朋友都来上门道别,也有挽留的,譬如孔圉。

可是这个时候,谁还能挽留住孔子呢?他已经归心似箭了。

孔子终于上路了,带着一群弟子们。孔子的弟子有人留在了卫国,但是大部分随他前往鲁国。子路、高柴等人就留在卫国做官,今天也都前来送行。

送行的队伍还有卫国的朋友们,上卿孔圉为首,蘧伯玉等人都来了。当时的场景十分动人,孔子对自己在卫国期间受到的关照表示感谢,并且表示,卫国是他的第二故乡,他会永远想念卫国,会永远牵挂卫国的老朋友们。

“只要我在,我就一定致力于发展鲁卫两国的友好和平关系。”孔子动情地说。

孔子的车队渐渐远去,回望送行的人们,孔子的眼角湿润了。

“老师,你喜欢卫国吗?”驾车的子夏转头问老师。子夏的眼角也是眼泪,老师归乡,自己则是离乡了。

“孩子,我怀疑如果不是在卫国,我是无法修《诗经》的。”孔子说。打心眼里,孔子喜欢子夏,喜欢子贡,喜欢这两个卫国人,喜欢卫国。

卫国,一个人杰地灵的国家。孔子大概想不到的是,他的学说将会由一个卫国人来发扬光大,而这个人就是眼前的这个孩子。孔子更想不到的是,中国历史将会由一个卫国人来改写,而这个人是他的徒孙——商鞅。

再回首,看一看卫国,孔子已经是老泪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