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四章 认清形势(第2/3页)

“求啊,我听说季孙准备去祭泰山,有这事吗?”孔子问。

“是,是准备去。”

“求啊,泰山不是人人都能祭的啊,只有天子才有资格啊。当年齐桓公称霸想要祭泰山,都被管仲阻止了,季孙何德何能,怎么能去呢?啊,这违背礼法啊。我问你,你为什么不阻止他?”孔子说到礼法,非常激动。

“老师,我也劝了,可是他不听,我也没办法啊。”冉有早就感觉到老师对自己越来越不满,可是也没想到一来就被呵斥。

“哼,求啊,在礼法这个问题上,你真是还不如林放啊。”孔子更加的生气,说话也更加的不客气。

按《论语》。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

林放是谁?历史没有记载,此人有可能是孔子的学生,也有可能不是,不过,林放曾经向孔子请教礼法。

“老师,我想请教礼仪的本质是什么。”有一次,林放来问。

“哇噻,这个问题很大啊。简单说吧,一般的礼仪,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对于丧礼来说,与其仪式齐备,不如内心悲哀。”孔子回答。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孔子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前,他是很讲究礼仪的形式和场面的。

按《论语》。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冉有被老师训斥一顿,心头非常不爽,心说我现在怎么说也是鲁国的实权派人物,国君见了我也客客气气,老师您怎么这么不给面子,把我训得跟孙子一样。

心头这样想,冉有就准备再搭讪两句,找个理由离开的。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刚才那一顿仅仅是热身,狂风暴雨还在后面。

“求啊,季孙推行田赋,据说都是你在具体操作,干得不错啊,挺卖命啊,人人都说你才是鲁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啊。”孔子把话题转到了田赋上,语气里带着讽刺。

“老师,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啊。我吃着季孙家的俸禄,当然要尽力干活了。再者说了,屁股决定脑袋,老师觉得不对的事情,在人家季孙那里可能就是对的啊。”冉有有点压不住火了,跟老师针锋相对起来。

“什么?我看你不过是贪图富贵而已。我告诉你,升官发财,这是人人都想的事情。可是,如果用不正当的方式升官发财,君子是不会去做的。贫穷和卑贱,是每个人都不愿意的,但是如果不能以合乎道义的方式改变,君子也不会改变的。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又怎么可以叫君子呢?君子没有哪怕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不管是匆忙之间还是颠沛流离的时候,都不会背弃仁的。”孔子又搬出了“仁”来驳斥冉有。

按《论语》。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冉有是在官场混的人,讲概念的时候少,讲方法的时候多,听到老师在这里喋喋不休地说大道理,有些不耐烦了。

“老师,您说的道理我懂,可是,我的能力无法实行。”冉有也没好气,顶撞老师。

“能力不够,至少也要走到一半实在走不动了才停止啊。你现在是什么?你现在是给自己画了一条线就不走了。”孔子气得拍了桌子,他还从来没有对一个学生发这么大的火。

按《论语》。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看见老师发火,冉有不再说话,不过脸上也很不好看,强自压住自己的火。

“我就没见过喜爱仁的人,也没见过讨厌不仁的人。喜爱仁的人找不到了,所以讨厌不仁的人就成了仁了,也不过就是不让别人的不仁强加到自己身上罢了。不要跟我说你的能力不够,你有一天能致力于仁吗?说不定有,不过我没见到。”

按《论语》。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关于这一段的翻译,自古以来都很混乱,语焉不详。放在这里,就一目了然了。)

冉有的脸色憋得通红,他怀疑自己再开口就会跟老师反唇相讥,弄不好师徒反目。好在,冉有足够冷静足够忍耐,他站起身来,向老师行了个礼,一言不发,匆匆离去。

冉有的离去看上去很无礼,这彻底惹恼了孔子。

“神马东西?以为自己当了季孙家的管家就可以牛了?”孔子气不打一处来,对身边的弟子们大声嚷嚷起来。“冉有不是我的学生,大家可以去砍他。”几个小弟子从来没有见老师这样愤怒过,都低着头不敢说话。

按《论语》。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子贡开导老师】

几天之后,子贡来了。最近这段时间,他就在鲁国和卫国之间跑生意,刚赚了一笔钱,特地来看望老师。

“老弟,最近老师怎么样?”进到孔家,子贡迎头看见子夏,于是问他。

“师兄,正想找你呢。”子夏看见子贡,一把拉住他,到了一处僻静的地方,把前几天老师怎样痛骂冉有,冉有又怎样一怒而去等等说了一遍。

“你怎么看?”子贡听完了,摇摇头,问子夏。

“师兄,我觉得这件事情是老师太固执了,冉有师兄没有错。”子夏说。也就是跟子贡,他敢批评老师。

“行,我知道了。”子贡说,叮嘱子夏不要对外人提起这件事情。

子贡的到来让孔子的心情好了很多,现在他最喜欢的学生就是子贡了。子贡这人懂得关心人,而且有实力,这一点是别的学生无法相提并论的。

子贡给老师带来了好酒和野味,师徒二人就一边喝一边聊。

子贡绝口不提田赋和冉有的事情,专门给老师讲自己在外面见到的奇闻趣事,听得孔子时不时开怀大笑,十分高兴。

聊得高兴的时候,子贡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来:“老师,要做到怎样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士人?”

“有羞耻之心,出使四方,能够不辱使命的人,这样的人就算是合格的士人了。”孔子回答,基本上就是在套子贡的条件。

“那,其次呢?”子贡忍不住笑了,老师就是这样,喜欢谁就说谁好。

“宗族里的人称赞他的孝敬,乡亲们称赞他友爱。”孔子说,指的是宓子贱、曾参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