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六章 好学生(第3/3页)

那时候的补贴,就是给粮食。公西华出差了,粮食就给到他老娘。

“给他一釜吧。”孔子建议,一釜约合当时的六斗四升。

“老师,太少了,多给点吧,怪辛苦的。”冉有提出来,在他眼里,这确实拿不出手。

“那,再多给一庾吧。”孔子同意了,一庾约等于当时的十六斗。

冉有没有再问了,他知道老师一向不宽裕,出手肯定不会太高。

最终,冉有给了五秉,也就是八百斗。

对此,孔子很不高兴。

“公西华去齐国是用的自家的车马,非常豪华,穿的也都是上等的衣服,他们家里还缺这点粮食?我听说,君子要给穷人雪中送炭,而不是给富人锦上添花的。”孔子对学生们说,他对冉有这样的做法很不满意。

按《论语》。子华使于齐,再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于其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袭。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公西华出趟差就得到八百斗粮食补贴这件事情在孔子的学生中引发了强烈反响。弟子们的反应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还是当官好;第二,冉有和公西华的关系好。

一时间,孔子的学校有些人心浮动,特别是担任教师和管理的弟子们,他们暗地里都在议论要去走冉有这个门路,也去弄个官当当,比在这里挣得多多了。

眼看着一石激起千层浪,孔子感觉事情有些麻烦了。

怎么办?孔子想了想,想到一个办法。

“宪啊,自从求走了之后,就是你做管家,这么多年来做得很好,也很辛苦了,老师决定给你加薪。”孔子找来了管家原宪。原宪字子思,宋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七岁,冉有之后,就是他接任管家。

“这,不用了吧,我的薪水已经用不完了。”原宪推辞,他是一个很知足的人。

“不行,我打算给你九百斗的年薪。”孔子说。

“那怎么行?我用不了啊,放都没地方放啊。”原宪吓了一跳,这薪水确实太高了,超出他的想象能力。

“多怕什么?多了可以分给乡亲四邻一些啊。”孔子说,坚持要给,心说公西华出趟差都挣八百斗,我的管家辛苦一年,怎么说也不能比他少啊。

既然孔子坚持给,原宪也就只能接受了。因为老家在宋国,原宪在鲁国没有什么亲戚朋友,实际上也就把粮食多半给了同事们了。

至于其他的教职员工,也都获得了加薪。

按《论语》。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关于原宪,历史记载不多。基本上,他的个性有些像颜回,对孔子的礼乐学说非常笃信。

有一次,原宪向孔子请教什么是耻。

“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当官拿俸禄。国家政治混乱的时候,也当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了。”孔子回答,隐隐然,觉得某些人很可耻。

“那,争强好胜,自我夸耀,嫉妒别人,贪图私利,如果能够避免这四种行为,可以算是有仁德的人吗?”原宪接着问。

“嗯,能够避免这四种行为,那就是难能可贵了。不过,这样算不算仁德,我也不知道。”孔子回答。

按《论语》。子思问耻。孔子曰:“国有道,谷。国无道,谷,耻也。”子思曰:“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乎?”孔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弗知也。”

根据《史记》的记载,在孔子去世之后,因为看不惯师兄弟们的钩心斗角,原宪离开了孔家,去了卫国自耕自种,生活非常艰难,住在贫民区。后来子贡去看他,见他破衣烂衫面带菜色,于是问他是不是病了。

“我听说啊,没有财产叫做贫,学会了道理却不能去施行,那才是病呢。像我,就是贫而已,不是病。”原宪说。换了今天,就会说这是知识分子的气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