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三章 老子是谁?(第3/3页)

太子晋当场赞同,师旷也不好拒绝。乐器是现成的,于是师旷鼓瑟,太子晋吹笙。后来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两大高手合奏,自然奏出一首名曲,叔向听得如痴如醉,就连老聃也听的心情大悦,忘记了自己所说的“五音令人耳聋”。

当天,尽欢而散。

太子晋尤其敬佩师旷,特地赠送他乘车一辆。

【王姓始祖】

俗话说:天妒英才,天才不寿。

第二年,太子晋竟然病逝,年方十六岁。

噩耗传出,天下为之惋惜。也正因为天下为之惋惜,所以就有了下面的传说。

据汉刘向的《列仙传·王子乔》,太子晋擅长吹笙,能从笙中吹出像凤凰鸣叫一样的声音来。他常常一个人到伊水、洛水的岸边去漫游。有个叫浮丘公的道士,看见王子晋有仙风道骨,就把他引到嵩山上去修炼。有一次,王子晋在山上遇见了一个名叫柏良的老朋友,他就对柏良说:“请你回去告诉我家里人,七月七日这天,叫他们在缑氏山下等我,我要和他们告别了。”

到了那天,周灵王一家等候在山脚下,只见王子晋乘着一只白鹤,徐徐降落在缑氏山的顶峰,拱起手来向山下的家里人告别。家里的人看着他的音容笑貌,却无法登上那险峻的山峰。王子晋在山巅停了几日,然后骑上白鹤,飘飘然消失在白云蓝天之中了。只从云彩里落下两只绣花拖鞋,算是他临别时留给父亲的纪念,这个地方因而被后人称为“抚父堆”,堆上还修了一座庙,叫“子晋祠”。传说每当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人们常常听到箫管的声音从祠中传出来,给人以美好的遐想。

历朝历代,都有许多诗人咏太子晋。

屈原在《远游》诗中写道:“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南朝《古诗十九首》也存有“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的诗篇,李白则写下“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杜甫也写道:“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白居易也有“子晋庙前山月明,人闻往往夜吹笙。鸾吟凤唱听无拍,多似霓裳散序声”。

武则天在去嵩山封禅之时,专门来到了缑山之巅拜谒子晋庙,并在此立下了著名的“太子升仙碑”,随后修建了升仙太子庙。

如今,升仙太子庙杳然不存,只有孤零零的太子升仙碑伫立在缑山之巅。

升仙太子碑之侧,有几座后人追念太子晋的石碑。其中一个为乾隆所立,碑上写道:“缑岭葱茏嵩岳连,传闻子晋此升仙。割来太室三分秀,望去清伊一带绵。”

史上多有说太子晋因进谏而被废为庶人,此说不见于正史,且不合常理。

太子晋早夭,留下一个遗腹子王孙宗敬。而太子晋的弟弟王子贵被立为太子,就是后来的周景王。

王孙宗敬长大之后,出任周朝司徒。后来王孙宗敬辞官远走,来到晋国的太原,太原人称他们为“王家”,从那以后,太子晋的后人以王为姓。

王孙宗敬之后的王家开始在太原繁衍,他的后代中产生了数不尽的英雄豪杰。

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大将王翦和儿子王贲功劳最大,王翦就是太子晋的后代。

后来王贲的儿子王离为秦朝大将军,被项羽击败而自杀。王离的长子王元徒居山东琅琊,就是琅琊王氏始祖。王离次子王威则回到太原,但是不久前往扬州。后来,王威的九世孙王霸重返故里,定居太原,成为太原王氏。

中国历史上,太原王和琅琊王都是名门望族,人才辈出。东汉的王允、晋朝的王导、王羲之,唐朝的王维、王昌龄、王之涣,宋朝的王旦、王安石,明朝的王阳明、王夫之等等,都是这两处王家的后人。

南北朝时,只有王家在南北两朝都是名门望族。

王姓后来分为二十一郡望,即二十一处,这二十一郡望并不都是太子晋的后代,但是以太原和琅琊为王氏之首。

基本上,中国历史上的王姓名人,十之八九出于或自称出于太原王和琅琊王。如今,南方各地王姓多半出于太原王和琅琊王。

据日本栗田宽《氏族考》,日本“山田、山田御井志、广野、三宅等六氏皆为王氏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