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七章 鲁国三桓

回顾一下往事。

当初,在季友逼死两个哥哥庆父和叔牙,扶立鲁僖公之后,将二哥庆父的儿子公孙敖(又叫孟穆伯)封在成,级别为卿,就是后来的孟孙氏;三哥叔牙的儿子公孙兹(又叫叔孙戴伯)封在郈,级别为卿,就是后来的叔孙氏;季友的采邑在费,又加封了汶阳,后来成为季孙氏。

等到公孙敖和公孙兹长大之后,公孙敖出任司马,公孙兹出任司空,再加上季友担任司徒,三家因为都是鲁桓公的后人,合称“三桓”。鲁国六卿,三桓占去一半。

如果换了现在,就该叫他们“三驾马车”了,可是那时候马车通常是四驾的,说“三驾马车”那就是文盲了。

以上这一段见于第一部第四十章。

【家长会】

当下的形势是这样的。

孟孙家族,公孙敖为家长,有两个儿子孟孙谷和孟孙叔难。

叔孙家族,公孙兹已经去世,儿子叔孙得臣(即叔孙庄叔)为家长。此外,公孙兹的弟弟武仲休已经另立门户,成为叔仲氏,武仲休已死,儿子叔仲惠伯接任家长。

季孙家族,季友的儿子齐仲无佚早已经去世,孙子季孙行父(即季文子)为家长。

三桓与臧文仲和东门襄仲同执国政,不过排位略靠后。

难道公孙敖和公孙兹忘了季友的杀父之仇?当然忘了。想想看,季友杀他们父亲的时候,他们还穿开裆裤呢,狗屁不懂的年龄。后来每三天去季友叔叔家里接受再教育——现在的说法叫洗脑。季友叔叔对他们也不错,给他们讲文化讲历史,讲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讲团结的力量。渐渐地,哥俩自己都觉得自己的父亲不是好人,要不是季友叔叔大义灭亲,如今大家还不知道在哪里喝西北风呢。

总之,三桓的关系都不错。

三家有一个规矩,那就是每半个月开一次例会,也就是三家家长在一起开的“家长会”,探讨当前国内外的形势,以及三家如何共同应对可能发生的麻烦。

“家长会”被紧急提前了。

根据宫内卧底的线报,因为老婆被公孙敖强占,东门襄仲已经和鲁文公达成一致,要攻打孟孙家族。

在得知这一紧急情况之后,家长会紧急召开了。

这一次的家长会,显然是一次临时的紧急家长会。

与会人员如下:孟孙家族家长公孙敖,叔孙家族家长叔孙得臣,季孙家族家长季文子。此外,叔仲惠伯也列席。

于是,三桓家长会共有四人出席,即所谓的“三加一”模式。

其中,公孙敖为长辈,其余三人为同辈。

按规矩,家长会由尊长主持,也就是由公孙敖主持。

“大侄子,二侄子,三侄子,三个大侄子。”公孙敖已经有些乱了阵脚,说出话来也有些混乱。“那个什么,啊,那个什么——”

公孙敖一来是有些紧张,二来,这事情说出来很丢人,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哼哼唧唧说不出来。

一旁叔仲惠伯看着难受,于是主动为他解围:“大伯,您要是不好说,让我来说吧。”

叔仲惠伯虽说在这里地位最低并且仅仅是列席资格,但是他为人豪爽,善于交际,因此交游极广,大家都很喜欢他。而这次从宫里传出来的消息,首先就到了他这里。

“那行,那你来吧。”公孙敖自然巴不得这样。

其实,事情一点也不复杂,叔仲惠伯三言两语,把事情说得清清楚楚。

“如今,襄仲叔叔不干了,已经和主公商量好了,要攻打孟孙家族。大概的情况就是这样,我说完了。”最后叔仲惠伯这样说。说起来,其实东门襄仲跟大家的亲戚程度与公孙敖是一样的,大家都是桓公的后代。

大家都没说话,公孙敖是没有主意,叔孙得臣和季文子都知道这完全是公孙敖的过错,好汉做事好汉当,他就应该承担责任。而叔仲惠伯本身就是列席,介绍情况可以,发表意见就不太合适了。

眼看着没人说话,公孙敖忍不住了,他急眼了。

“大侄子们,你们不能见死不救啊,啊?季友叔叔经常教导我们说要互相扶助,要同舟共济。如今伯父我遇上难题了,你们都不说话了,啊?我们鲁国的传统美德都哪儿去了?”公孙敖发火了,他辈分高,有发火的资格。

公孙敖发火了,大家就不能继续装傻了。按年龄,该是叔孙得臣发言。

“伯父,这个事情我们是爱莫能助啊。这件事情,说到天上去都是您老人家理亏啊,唉。”叔孙得臣表态,基本上就是不管。

公孙敖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又看季文子。

季文子发言了:“伯父,按说我们三桓是应该互相扶持,可是,这事情我们还真是难办啊。”

公孙敖的表情很失望,他原以为季文子能伸出援手呢。

“唉,看来你们真是见死不救了,我,我怎么办啊?呜呜呜呜……”公孙敖说着,哭了。他是一个感情比较脆弱的人。

公孙敖哭了,三个晚辈看着,倒真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伯父,两位哥哥,我说几句话行吗?”叔仲惠伯说话了。三个人看看他,都点点头。于是,叔仲惠伯说了下去:“我记得季友爷爷活着的时候经常把我们这些晚辈叫到一起,给我们讲道理。有一次季友爷爷让我们看一个三足鼎,对我们说:你们看,这个三足鼎如果少了一个脚,就根本立不住;如果多了一个脚呢?又会立不稳。只有这个三足鼎,放在哪里,不论地平不平,都能立稳。这就像我们三桓的三个家族,我们只有互相提携,互相帮助,才能长盛不衰。”

叔仲惠伯说到这里,停顿了一阵,他要给大家一些思考的时间。

果然,听了叔仲惠伯的话,每个人都开始思考。

季文子当然记得叔仲惠伯所说的那段故事,事实上他还记得更多爷爷说过的话,因为很多话爷爷只对他说过。

爷爷对他说过齐国国家和高家的事情:“孩子,从周朝开始到现在,三百多年过去了,有过多少公子公孙?可是,有几个公子公孙如今还能家道不衰的?按常规,公子是卿的待遇,公孙是大夫的待遇,之后待遇递减,到五世亲绝之后,也就是平头老百姓了。可是,为什么齐国的高家和国家能够世世为上卿?不是因为他们的祖上是周王任命的上卿,而是因为这两家互相提携,共同进退。为什么当初庆父和叔牙犯罪而死,我还要让他们的儿子做卿?因为我们都是桓公的后代,只要我们三家像国家和高家一样同舟共济,互相提携,我们三家就也能世世为卿,子孙后代,永世昌盛。”

想到这里,季文子说话了:“是啊,爷爷说过,我们三家,如果灭亡了一家,另外两家也不能存在下去。伯父,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我们三个晚辈一块去找襄仲叔叔为伯父求情,不知有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