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城濮大战(第3/3页)

现场一片哗然,看见楚军战车和士兵,各国诸侯忍不住还有些心惊,没办法,从前被打怕了。

周襄王高兴得合不上嘴,这么多先进战车和好马,就算自己不用,趸出去也是不少钱呢。

第二个节目,阅兵。(此处省略一千五百二十五字)

第三个节目,宴请。(此处省略一千五百二十五字)

第四个节目,授权。

根据《左传》记载,授权仪式如下:“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音卢)弓矢千,秬鬯(音唱)一卣(音有),虎贲三百人。曰: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音特)。’”

这段话别看字数不多,翻译起来可就多了,所以免了。那么,什么意思呢?

就是周襄王从国库的箱底弄了一堆礼物给晋文公,然后说:“叔叔啊,从今以后,您就代表我安抚诸侯,讨伐叛逆了。”

为什么叫叔叔?这是规矩。周王跟诸侯的称呼,同姓的叫叔父,异姓的叫伯舅。

之后,颁发了“策书”,也就是证书。什么证书?授权证书。

证书发了,开始盟誓,与会诸侯共推晋文公为盟主。

因为结盟的地点在践土,此次结盟被称为“践土之盟”。

现在,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第二个名正言顺、实至名归的霸主。

春秋第二霸,晋文公。

从齐桓公和管仲到晋文公和狐偃,称霸天下最看重的就是一个“信”字,这不是不约而同,这是真理。而这个“信”字,内涵其实就是法治。取信于民,国家富强;取信于天下,诸侯信服。

春秋的霸主,绝不仅仅是军事强大这么简单。

那么,晋文公的“信”与宋襄公的“仁”有什么区别呢?

“信”是灵活的有具体指向的,譬如晋军对楚军退避三舍,但是对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承诺,决不会这样做。说到就做到,做不到就不说,这就是晋文公的原则。“仁”是一种自我约束,对任何人都适用,宋襄公对楚军不肯半渡而击,对任何国家也都如此。“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仁”是一种概念化的东西,所以,“仁”的变种很多,诸如“妇人之仁”、“假仁假义”,等等,而“信”只有一种。时至今日,信用是可以评级的,而仁义则没有办法界定。

用如今的体育项目来比喻,“信”就是对抗项目,比分决定一切;“仁”就是打分项目,评委决定一切。腐败生于“仁”,而于“信”。

司马迁写道:“晋文公,古之所谓明君也。”

孔子评说:“齐桓正而不谲,晋文谲而不正。”哈哈,孔夫子比较不喜欢晋文公。

至于评点《东周列国志》的蔡元放,对晋文公可以说崇拜得五体投地:五霸之中,当推第一。认为晋文公的人品、学问、见识优于齐桓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