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结巴老头大忽悠(第2/3页)

当所有这些事情都办好之后,晋文公突然发现自己没什么事情可做了,自己闲下来了。不仅晋文公,狐偃也觉得很无聊了,魏犨也觉得有劲没地方使了。

人间没事干,活着干什么?

狐毛、狐偃兄弟二人率先离开了人世,狐偃享年六十六岁,魏犨大醉之后坠车归天,只有五十一岁。

到了冬天,晋文公知道自己看不到明年的春花了。

晋文公九年冬(前628年),春秋第二霸晋文公溘然长逝,在位九年,享年四十五岁,英年早逝。公子欢继位,就是晋襄公。

晋文公,生的伟大,死的冷静。为什么这样说?

在晋文公知道自己将要鞠躬尽瘁之后,将自己在身边的四个儿子做了妥善安排。大儿子公子欢是太子,准备继位。其余三个儿子,公子雍送去秦国,在秦国当大夫;公子乐送去陈国,担任陈国大夫;小儿子黑臀送去周王室的首都洛邑,担任王室的大夫。

从此之后,这成为晋国不成文的规矩。除了太子,所有公子都送去国外。历史证明,这有效地防止了骨肉相残,也为异姓人才提供了上升的通道。

但是,这也必然产生了一个严重的后果。什么后果?

这里有一个学术问题需要提出来单独讨论,那就是关于晋文公(重耳)、狐突、狐偃和狐射姑的关系和年龄问题,这是一个千古以来的疑难问题。直到今天,依然争论纷纷。限于篇幅,资料出处在此不一一注明。

重耳出奔时的年龄有两种说法,《史记》说是四十二岁,《左传》说是十七岁。那么,晋文公去世的年龄就成了七十岁或者四十五岁。而重耳的年龄又影响到狐突、狐偃父子俩的年龄,这就产生了问题。

如果按《左传》的说法,那么狐突、狐偃父子的年龄是比较合理的,而如果按《史记》的说法,狐偃特别是狐突的年龄就太高寿了,而且七十多岁还能出任申生的“御戎”,那真是牛得一塌糊涂了。不仅狐突、狐偃父子俩的年龄问题难以解释,事实上,整个重耳团队的年龄问题都是难题。

可是,如果按照《左传》的说法,同样有问题,首先,晋文公死得太年轻了,与《左传》的某些记载有冲突;其次,晋文公的年龄也跟他父亲献公的年龄差距太大,无法解释出逃前的事情。

综合而论,本书中重耳的年龄以《左传》为准。

狐射姑是不是狐偃的儿子又有疑问,狐射姑、贾季、贾佗是不是一个人也有诸多不解之处。狐射姑、贾季、贾佗应该就是一个人。那么,狐射姑究竟是不是狐偃的儿子呢?根据推理,应该是。

按照记载,狐射姑的名声几乎不亚于狐偃,他也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为什么在晋文公的时代始终无法出头呢?最合理的解释就是,狐偃是他父亲,有这个超级强势的父亲在,没有他发挥的空间。狐偃做到了卿,狐射姑不可能与父亲平起平坐,因为他受到礼法的压制。直到狐偃去世,他才成为卿,才开始进入最高管理层。

晋文公的一生还要去评判吗?他是一个俗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俗人,一个朋友,一个大哥,这就是对他的最高评价了。

如果还需要,那么再送一句话:干革命就要跟晋文公这样的人。

晋文公的团队是一个传奇一般的团队,这不能不说是晋文公的人格魅力。十九年的流亡,如此多的时代精英坚定不移地跟随他,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狐偃的深谋远虑、随机应变,赵衰的公正无私、明白变通,先轸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胥臣的博学多才、机敏善变,这四个人,对于整个春秋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晋文化在整个春秋战国都是强势文化,晋地的人才几乎左右着整个春秋战国史的方向。而这一切,都是晋文公及其团队打下的基础。

《国语》中有很多关于晋文公的小故事,挑选其中的两个来说说。

晋文公治国非常勤奋,也很亲民。他的宫室修建得非常简陋,并且下令不得大建楼堂馆所,农忙季节不得征用民工,等等。同时,他还很好学,拜了胥臣为师。

一天,胥臣向他推荐一个人,此人名叫郤缺。郤缺是谁?郤芮的儿子。郤芮,晋文公的仇人。胥臣推荐郤缺的理由是这样的:胥臣到冀考察工作,恰好看见郤缺在地里干农活,郤缺的老婆给他送饭,结果是“敬,相待如宾”,虽然家道没落了,两口子还是很讲究礼仪和互相敬爱。

“相敬如宾”这个成语来自这里。

“这说明郤缺的品德很高尚啊。”胥臣说。

于是,晋文公任命郤缺为下军大夫。

还有一次,晋文公对大夫郭偃说:“原先我以为治理国家很容易,可是现在我知道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郭偃回答说:“当您以为容易的时候,困难很快就会来;当您觉得困难的时候,事情就正在变得简单。”原话是这样的:“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多么富于哲理的对话!

【秦国人在行动】

晋文公去世的前后脚,郑文公也鞠躬尽瘁了,公子兰继位,就是郑穆公。

两个文公都没有了,有人就有想法了。谁?

杞子、逢孙、杨孙从晋文公七年冬天开始留在荥阳守城,转眼过了两年。别人的老婆都生两个了,自己这两年连老婆的屁股都没摸过。几个兄弟很郁闷,想要回国,可是没有最高领导的指示,谁也不敢走。

郑穆公登基之后,那是死硬的亲晋派,早就看这帮秦国乡巴佬不顺眼,可是又不好明目张胆赶他们走。于是,郑穆公搞了一些小动作来腻歪他们,譬如菜里放死老鼠、军营旁边搞个粪坑之类,总之,就是要让秦国人自己滚蛋。

哥三个这叫一个郁闷,也不知是谁突然灵光一现,想了一个好主意,对大家一说,大家都说好。于是,驻郑国的秦国人民志愿军打了一个报告给秦穆公。

秦穆公这两年基本上已经把秦国人民志愿军给忘了,这一天收到秦国人民志愿军的加急密报,这才想起来还有两千多个兄弟在郑国呢。

打开密报一看,上面写着:郑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秦国心。如今我三人掌管郑国都城北门,若趁着郑文公、晋文公刚死,两国人心不稳,我国出兵偷袭,我等为卧底,内外结合,可灭郑国。妥否?请指示。

这就是那三兄弟的主意了,灭郑国事小,关键借这个机会捞一把,然后名正言顺回老家看老婆孩子。

秦穆公一看,好主意啊。这一回,也不召集大会了,因为这是一件需要保密的事情。秦穆公直接找来大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战车三百乘,点将出发。同时,派人回复那三兄弟,约好了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