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六章 赵氏孤儿(第2/3页)

“哇噻,小伙子帅呆了,跟你爹一个模子套出来的啊。”韩厥几乎是惊叫出来。赵武虽然岁数还小,但是那股帅劲已经显露无遗。当年,他爹就号称晋国第一美男子。

赵武笑笑,没有说话。旁边的程婴接了一句话。

“嘿嘿,韩元帅,我觉得他更像他叔祖赵婴齐啊。”程婴说了句大实话。

“啊,对,不过,也像他爹。”韩厥笑了,看了程婴一眼,心说你知道个屁,他爹就是赵婴齐。

不管怎样,韩厥确定了这个赵武是真赵武,他决定要帮他。而一个有利的条件是,屠岸贾已经死了。

恰好晋景公生病,韩厥就串通了占卜师,说是冤鬼作祟,韩厥好趁机把赵家的事情给翻来。

【平反昭雪】

晋景公紧急召开八卿会议,地点在后宫。

从时间和地点来看,这是最高级别的秘密会议。

八卿到齐。

“各位爱卿,我叫一个人出来给大家看看,看大家认不认识。”晋景公并没有告诉大家会议的主题,直接搞了一个蒙太奇的东西出来。

灯光调暗,一个少年从暗处款款走来,站住,灯光逐渐变亮,面部特写。

一个英俊少年就这样站在了众人的面前。有多么英俊?英俊得没法说。

所有人都瞠目结舌,不是因为这个孩子英俊,而是因为这个孩子太像一个人。

“难道?”所有人都在想,所有人都立即想明白了。

赵武,这就是传说中的赵武。看来,赵家并没有被灭绝。

韩厥站了起来,环视大家之后,他说话了:“各位,当年,赵家被冤枉灭门,赵朔冤魂不散,纠缠到主公身上,导致主公患病。所幸天佑好人,赵朔的儿子赵武侥幸存活。因此,主公决定为赵家平反昭雪。各位有什么意见?”沉默,长时间的沉默。

当初,灭赵家是大家的共同心愿,也是大家联手出兵的。如今要为赵家平反昭雪,那就等于是说当初大家都犯了罪。如果这个会议不是在这里开,而是在中军元帅府开,所有人都会投票反对为赵家平反。可是,现在是在宫里,每个人的性命都在晋景公和韩厥的手中,没有人会傻到要站起来反对的地步。

沉默到最后,所有人的眼光都盯在了栾书的脸上,毕竟他是中军主帅。

“唉。”栾书叹了一口气,然后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其实,我早就想给赵家平反昭雪了。当初我们大家都是被屠岸贾蒙蔽裹挟的,就连主公也被他蒙蔽了。如今主公拨乱反正,还历史以真相,我双手赞成啊。”

姜还是老的辣,栾书的一番话,首先把自己撇清,然后表示当初晋景公也有责任,最后表态拥护最高领导人的英明决策。

栾书的发言算是开拓了一条道路,大家就都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了。于是,所有人都把责任推到了屠岸贾的身上。弄到最后,倒好像大家都是受害者,只有屠岸贾是个坏人。

顺理成章,最后达成以下一致:

第一,赵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第二,赵家的封邑还给赵家;

第三,待赵武成人之后,继承赵朔的卿位;

第四,屠岸家族驱逐出境。

赵家就这样复兴了,赵武和程婴住进了原来赵家的老宅,拿回了赵家的田地。

程婴现在既是赵武的义父,也是他的管家。韩厥一面派人来赵家帮忙,一面四处打点,为赵武今后的出山打下人脉基础。

后来到赵武二十岁成人之后,程婴到各家卿大夫府上拜会一遍,感谢他们对赵家的关照。做完这些,程婴对赵武说:“当初为了赵家,我和公孙杵臼分工合作。如今,你也长大了,不需要我了,我也该去见公孙杵臼了。”

赵武一听,这什么意思?这是要去死啊!

“义父啊,你不能这样啊。给我时间让报答您老人家吧,您怎么忍心弃我而去呢?”赵武跪在地上,泪流满面。

“不,我不能对不起公孙杵臼。”程婴决心已定。

当日,程婴自杀身亡。

赵武伤心欲绝,按照父亲去世的规矩,为程婴服丧三年。程婴的灵位进了赵家祖祠,赵家世世代代把他作为祖先祭祀。《史记》记载:“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这是后话。

以上关于赵家的故事后来被编成戏剧,就是著名的《赵氏孤儿》。

关于赵氏孤儿的记载,是一桩历史悬案。

按《左传》和《史记·晋世家》,赵家是在晋景公十七年被灭,随即平反,赵武因躲在宫中而幸免于难。

而按《史记·赵世家》,赵家灭门在晋景公三年,平反在晋景公十七年,中间十四年是程婴将赵武养大。

也就是说,赵氏孤儿的故事记载于《史记·赵世家》,而这段故事与《左传》和《史记·晋世家》相矛盾。进一步说,赵氏孤儿这一段,司马迁本身的记载就自相矛盾。

于是我们有两个问题:第一,究竟哪一个记载是真实的?第二,以司马迁的认真态度,应该是明知自己在这段历史上的自相矛盾的,他为什么要故意做这样自相矛盾的记载?

很显然,司马迁关于赵氏孤儿的记载取材于赵国史料或者赵家后代的传说,程婴此人必然是存在的,而且必然有大恩于赵家。但是,《左传》的历史可信度是最高的,如果赵氏孤儿这段历史成立,《左传》上就有多处要重写。

司马迁当然明白《左传》的权威性,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坚持记载赵氏孤儿的故事呢?答案只能有一个:司马迁不忍心让这样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所有赵姓后人都应该感谢程婴,感谢韩厥,也感谢司马迁。

如果不把赵氏孤儿这样的凄美故事讲述给大家,那岂不是辜负了太史公的一番美意?

【夹缝中的生存者】

晋国国内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国际形势的最新发展。

楚庄王在庄王二十年(前594年)从宋国撤军之后,一直到庄王二十三年(前591年)薨为止,三年之间没有动用武力,实践了他“止戈为武”的和平理想。庄王的儿子熊审继位为楚共王,于是,世界和平结束了。

从楚共王二年晋国讨伐齐国,到楚共王八年晋国为赵家平反昭雪,七年时间里,楚国和晋国在中原展开拉锯战。这种拉锯战的特点有两个:第一,晋楚之间尽量避免直接冲突;第二,代理人战争。

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难道不都是这样的吗?

短短七年时间里,楚国入侵中原国家四次,召开盟会一次;晋国入侵中原国家七次,召开盟会三次。其中,晋国出兵喜欢以联合国的名义,率领扈从国家共同讨伐,而楚国喜欢单独行动。两国军队之间都在避免直接对抗。晋国曾经有一次入侵到楚国境内,但是在抓获战俘申骊之后迅速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