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陈朝的江防作战与隋灭陈之战

隋灭陈之战,距离晋灭吴已有三百余年,但两次战争的地理因素相似,战役部署也多有可比之处。陈是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它的对北防御形势和之前的东晋宋齐梁历代都不相同:以前,南方政权基本能将边防线维持在淮河或者更北。只有330—340年代、510—520年代,寿阳先后被石赵和北魏占领,南北争夺区域南移至江淮之间,但随着石赵崩溃和北魏内乱,东晋、梁又将战线推进到淮河以北。到梁末,侯景之乱引发南方大范围内战,北方政权(东魏和西魏)乘机将战线推过淮河、汉水,直抵长江附近。当陈霸先试图称帝建陈时,又遭到了忠于旧梁武装的反对,这些南方武装接应北周和北齐军过江,数次对陈都建康发起攻势,在长江中也数次发生激战。

陈朝前期二十年(550—560年代)一直忙于抵抗北方侵袭,借长江勉强维持立国局面。570年代,陈宣帝对北齐发动北伐,成功将战线推进到淮河以北。但随着北周灭齐统一北方,周军又迅速将陈军驱逐到长江以南。不久隋代周,陈、隋之间隔江对峙,颇与东吴西晋时相似,直至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就在隋师即将渡江之时,陈后主还自恃长江天险不可逾越:

陈祯明三年,隋师临江,后主从容而言曰:“齐兵三来,周师再来,无弗摧败。彼何为者?”都官尚书孔范曰:“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南北。今日北军岂能飞渡耶?……”[1]

后主言“齐兵三来,周师再来”,是指陈霸先以来南军击败北齐、北周渡江攻势的战例。下面就对这几次战事及长江的战略作用进行梳理。

第一节 立国之初:与北齐的战事

555年齐军首次渡江之战

555年,江南经历了侯景动乱之后的一系列战乱,北方政权乘机向南扩张。西魏占领蜀地并攻灭了江陵的梁元帝政权,完全占据江北上游地区,并借助后梁傀儡政权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长江南岸。[2]

这年九月,长江下游的旧梁武装之间发生火并,陈霸先自京口偷袭王僧辩,占领建康,并废黜了自北齐迎来的梁帝萧渊明。此举招致了旧梁境内各武装势力的反对:湘江流域的王琳、三吴地区的杜龛等都举兵进攻陈霸先。另外,下游沿江的谯、秦二州刺史徐嗣徽、南豫州刺史任约都倒向北齐,投入对陈霸先的战事。梁末的谯、秦二州在建康对岸的江北;南豫州治所在长江东南岸的姑孰(今马鞍山市与芜湖市之间)。十月,徐嗣徽军队渡江进逼建康,占领京师外围要地石头城。

当时北齐并没有预料到江南的变局。徐、任倒戈投诚,使北齐军队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渡江据点,以及南方的水军战舰支援。于是齐部署在南线的两路边防军迅速渡江,试图一举攻灭陈霸先,平定江南。十一月己卯,“齐遣兵五千济渡据姑孰”[3],这路齐军从历阳渡江,到达南豫州姑孰,与任约合兵;次日庚辰,[4]柳达摩率领一万名齐军、一千匹马和三万石军粮,渡江进入石头城,与徐、任军合兵。齐军渡江数量不多,说明江南变起仓促,北齐没来得及从内地调发大部队。而这两支军队成功渡江,显然得到了徐、任水军的协助。因为原来北齐的南界并未推进至长江,也未有渡江计划,不可能有大规模造船的预案。

得知徐、任和北齐军占领石头城,威胁建康,陈霸先迅速从与杜龛作战的三吴地区回援。他利用南军的水上优势封锁了江面。陈霸先水军频频破袭江北的齐军基地。齐军入石头城后第三天(癸未日),陈水军夜袭江北胡墅渡口,烧毁齐军船舶千余艘;另一支水军巡航江中,切断了齐军的渡江增援之路,并俘获了向江南运送援军和粮食的船队,齐北徐州刺史也被俘,这也说明,齐的后方援军已经投入到渡江作战。[5]

石头城的齐军及其附庸数次与陈霸先作战,都难以获胜。陈霸先方面曾担心,徐、任和北齐军向东南运动,与杜龛等武装联合,则建康形势危急。[6]但北齐军渡江部队缺乏在江南作战的经验,同时身后江路被切断,得不到援兵支持,所以一直驻在石头城及秦淮河南岸,未能向江南腹地扩张。为解江路断绝之困,齐军试图打通向姑孰、历阳方向的交通。徐嗣徽率部离开石头城赶往南豫州,与那里的任约军及齐军汇合。这支徐、任和北齐联军共万人再次向建康进军:徐嗣徽部水军顺江而下;齐军则从陆地进军。但陈霸先军将这两路援军阻截在途中,使其无法与石头城的齐军汇合。

十二月,陈霸先水军再次偷袭江北,攻入徐嗣徽的原秦州治所,“俘数百人。收其家,得其琵琶及鹰”[7],派人送至被拦于建康南的徐嗣徽军中,对徐造成很大的震慑。陈水军还阻断秦淮河汇入长江之口,断绝了石头城中齐军的水上逃亡之路,之后和柳达摩军决战秦淮河南岸,齐军大败,两座兵营都被攻破,舰船被烧毁,只能退保石头城。

同日,被阻绝于南线的徐、任军和齐军也在试图北上,但与陈军长江水战失利,“嗣徽等乘单舸脱走”,再无力救援石头城。石头城中粮储甚多,但无水,只得向陈霸先求和。陈霸先也苦于各地战事蜂起、军粮缺乏,遂与齐人盟约、交换人质,备船送石头城齐军返回。南线的徐嗣徽、任约和齐军也撤到江北。

此次齐军和陈霸先的战事持续两个月左右。齐军本已占据了石头城和南豫州两处渡江要地,但因为陈霸先水军切断了江路,使渡江齐军陷入孤立无援境地,最终和议撤兵,放弃了江南这块来之不易的“滩头阵地”。从此,陈霸先势力与北齐开始隔长江对峙。

这次战事,首轮渡江的齐军仅有一万五千人,兵力明显不足,因为此时北齐正关注西魏在长江中游的扩张(见下文)。但下游的事变使掌控东魏的高澄喜出望外,他急忙调集兵力,准备一举占领江南,却没想到柳达摩军在江南全无作为、无功而返。所以高澄诛杀了柳达摩,并不承认与陈霸先的和议,由此开始了556年的第二次渡江作战。

556年齐军第二次渡江

北齐首次渡江作战虽然失利,但获得了长江下游的江北地区,徐、任等南军的投诚,使齐军熟悉江南情况且增加了水军骨干。所以第一次战事结束后的三个月内,北齐向合肥方向集结了十万重兵(包括徐、任兵力),并在巢湖流域征集和建造舰船。梁太平元年(556年)三月,十万齐军乘船从巢湖出栅江口,循长江向东北而下,进抵当涂县的梁山。[8]

陈霸先派水军扼守梁山江面迎击,“帐内荡主黄丛逆击(齐军),败之,烧其前军船舰,齐顿军保芜湖”[9]。从齐军这次以水军下江的初衷来看,其统帅可能认为己方水军数量颇高,堪与陈军一战,所以选择了沿西北岸顺流而下,而非急于渡江登陆(水路行军快捷,可以迅速进抵建康城下)。先锋舰队在梁山首度失利之后,齐军对水路下江的信心动摇,于是匆忙南渡上岸,在芜湖观望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