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Yemek、玉理伯里部和康里部中的伯岳吾氏(第2/2页)

有关康里部中的伯岳吾人的材料,见于元代汉文史料。据笔者所见,元代人居汉地的康里人中有两支伯岳吾氏,一为也速答儿家族,另一为斡罗思家族:这两个家族在《元史》中均有传。

《元史》卷133《也速儿传》曰:“也速儿,康里人,伯牙兀[氏],太祖时率众来归。”(注:标点本,第3238页。)《元史》卷123另有《艾貌传》。屠寄已指出,《艾貌传》与《也速儿传》重复。(注:《蒙兀儿史记》卷115,《色目氏族》。)伯希和、韩百诗也同意屠寄的看法。(注:Histoire des Campagnes de Gengis Khan,pp.106-107.)布来特施耐德在《中世纪研究》中简单介绍了《元史》各色目人传,但作者未能发现上述二传重复的问题。(注:E.Bretschneider,Mediaeval Researches,vol.1,London,1910,p.303.)中华书局校点本《元史》亦未在校勘记中提及上述诸家的观点,似不妥。

《艾貌传》云:“艾貌拔都,康里氏。”屠寄以为,这里的拔都即蒙古语中常见的称号ba’atur(把阿秃儿),义为勇士。伯希和、韩百诗为使上述二传文字一致,却倾向于认为“拔都”为“拔[要]都”(伯岳兀歹)之省略形式,就是说,他们认为原文应为:“艾貌,拔要都康里氏。”伯、韩二氏的假设不可从。伯岳吾歹这个名称在元代汉文文献中从未写作“拔要都”。尽管上述两传确实重复,艾貌确为康里伯岳吾氏,但亦无需牵强附会地把“拔都”硬解释是伯岳吾台的另一种并不存在的转写形式“拔要都”的省略形式。

《也速儿传》与《艾貌传》之所本,为程钜夫之《伯牙乌公墓碑》(注:《雪楼集》卷17,台湾元代珍本文集。),其文曰:“杭里,幙北旧国也,伯牙乌氏,国中右族也。太祖圣武皇帝初定四方,杭里内附,伯牙乌氏亦内徙。有爱伯者,来居济阴。”屠寄在其书中《色目氏族》一节中称康里之酋为巴牙兀氏。“国中右族”乃指康里部内的世家大姓,并不一定是汗族。

《元史》卷134《斡罗思传》云:“斡罗思,康里氏。曾祖哈失,伯要。国初款附,为庄圣太后(注:按,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妃唆鲁禾帖尼。)牧官。”(注:标点本,第3263页。)近代以来,史家读此传时,多将注意力放在“哈失伯要”上。布来特施耐德把“哈失伯要”标点为“哈失,伯要”,并训伯要为伯岳吾。(注:E.Bretschneider,Mediaeval Researches,vol.1,p.303,注738。)屠寄的看法相同,认为,哈失伯要乃“缀名于氏,并称之也。伯要,即伯牙兀异译”(注:《蒙兀史记》卷123《斡罗思、阔里吉思传》,叶一;并见同书卷155《色目氏族》,叶二十二。),伯希和、韩百诗亦把此句译为Qašī(ou Qaš?)le Bayaut(注:Histoire des Campagnes de Gengis Khan,p.106.),即“哈失,伯要氏”。他们将“哈失”转写为Qašï或Qaš。惟中华书局《元史》校点本在“哈失”与“伯要”之间不点断,亦未在校勘记中注明诸家的观点。

土土哈家族的碑传资料已经言明玉理伯里伯岳吾氏源出蒙古高原的东部。玉里伯里位于今伏尔加河与乌拉尔河之间地区,Yemek部活动于咸海以北草原,康里人的主体占据今额尔齐斯河以西直至花剌子模以北地域。所以从地理上看,这三支居于欧亚草原的伯岳吾人是相互为邻的。

由于伯岳吾的名称来源于蒙古语“富”(Bayan)这个词的蒙古语复数形式,所以上述Yemek,康里诸部中的伯岳氏不可能是土生土长的突厥氏族,它们一定与东方的其他蒙古人有某种联系。如果我们排除土土哈家族以外,另外有几支伯岳吾人独立地迁入Yemek、康里等部这种历史偶然性的话,那么玉理伯里、Yemek和康里部中的伯岳吾人,很可能源于同一枝西迁的伯岳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