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四重奏(第4/4页)

清明的本义就在生态“清净明洁”。在天人和谐相应的宇宙观里,人们从自然万物的孕育生长,联系到人类族群生命的繁衍和个体人生的取向。“太和宇宙”是天人和谐的理想境界。上巳节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欲与大自然亲近、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也表现了在大自然生机勃发之际对生命化机的尊重、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

清明节是在精神上沟通生与死、阳与阴的一个虚拟文化平台,人们一方面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另一方面也要迎春游乐以顺阳气。清明、上巳两节相邻,清明郊外上坟后顺便踏青,也就等于过了上巳节,这也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节吧。于是从唐代开始,寒食、清明便日益与上巳融合在一起了,元稹《寒食日》“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和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表现了这种情景。一些名画如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都描绘了春游的盛况。这种亲近自然的节俗已为现在的郊游热所继承。

为了顺应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人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迎春健身活动,如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拔河、斗鸡等等。

除民间传说的插柳为介子推母子招魂的缘起外,古人认为柳树得春气之先机,阳气最盛,“插柳”、“戴柳”可避疫驱邪,后来又发展出“插柳留春”的文化意蕴。由“插柳柳成行”的风习发展为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清明正值万物复苏、踏青郊游的大好春光,也是春耕春种、插柳戴柳的适宜季节。很自然地,清明插柳之风发展为植树造林之举。孙中山先生把植树造林当作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为纪念他,其忌日3月12日被定为植树节。其实,孙中山的意愿是将植树节放在清明节的,在他生前有一段时间也就是这么做的。按孙中山倡议1915年北洋政府正式颁布以清明节为植树节。1984年北京市定的“全民义务植树日”即在清明节前后。当时清明尚无假日,所以放在四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从2008年起由笔者首议的清明放假已被采纳,四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已连进清明节中,可以很方便地把植树节、环保节落户在清明节。2011年《殡葬绿皮书》也指出:鉴于植树节与清明节在时间上前后相继,在内涵上相互关联,可以考虑将植树节和清明节结合起来,将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与生态殡葬文化习俗嫁接整合,使植树与清明联姻,实现祭扫、踏青、植树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推广生态葬(又叫环保葬或绿色葬)。这是当年的重要环保举措。

绿色殡葬就是环保的表现。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遗嘱自己逝后实行树葬。后来很多人仿效,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树下,或者择址撒下骨灰再种上一棵树,在树旁立标志纪念已故亲人。当人们发现,在清明播下的希望种子,几度春秋后,郁郁葱葱的满目绿意弥漫过来时,会感到生命之树长青,那就是留住了春天,也留住了生命。

在树葬带动下,一些地方的干部和群众纷纷兴起绿色祭扫行动。如黑龙江不少农场自1999年起每到清明节,人们就会手拎铁锹、水桶,带上树苗、花籽到山上的墓地,栽种一株“万年青”和撒些花籽代替焚烧纸钱,用四季常青的松柏和五颜六色的鲜花陪伴和祭奠已故的亲人。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严重问题。任重道远,路途艰难,我们至今没有从“人类中心论”中走出来,生态环境正在加速恶化。走出人类困境,需要中华智慧“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在清明节提倡生态环保。

于今,如2014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所言:“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向污染宣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要进一步积极行动起来”。我们的清明节俗应当由“插柳留春”、“植树扩春”,发展为“环保护春”,让清明节成为生态环保节,努力实现生态的“清净明洁”。

当越来越多的人在清明时节参与植树、环保活动时,植树留春、环保护春的新节俗也就形成了。

啊,清明节,你是思亲报本惜春正命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