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4/17页)

注63 引文见《梨园旧艺妙通神》,《北京晚报》2012年6月30日。

注64 张锡钧(1899—1988),字石如,曾用英文名Chang Hsi-chun。中国第一代生理学家。1899年生于天津市。1920年毕业于清华学堂。1920年至1926年留学美国,相继在芝加哥大学及芝加哥大学罗虚医学院(Rush Medical College)学习,先后获理学学士、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并结识了在同一实验室进修的英籍华人林可胜。1926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PUMC)内科助教。1938年至1942年兼生理科代主任,继林可胜主持生理科的教学研究及中国生理学杂志的编辑工作。协和关闭后回到天津行医。1948年协和复校后,任生理科教授、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中国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医研究院经络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等职。1988年3月20日卒于北京。

注65 王政尧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对清代戏剧史术有专攻,著有《清代戏剧文化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本书中凡与京剧有关的事宜,我多次向他请教。他出于对刘曾复老的崇敬,陪我做了第二次访谈,访谈中二人谈及诸多与京剧有关的掌故,因篇幅所限,均未收入这篇口述之中。

注66 陆键东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版。

注67 梁漱溟的父亲名梁济,字巨川,光绪十一年(1885年)举人,在京城贵族那苏图家中任教,后官拜内阁中书等职。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对他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之后见民国官僚腐败、道德沦丧、民不聊生,内心非常矛盾痛苦。为唤醒世人,决心一死,于1918年10月17日投身于积水潭,以自杀殉清。临死遗书数万言,皆以世道人心为念。无论识与不识咸惜之。参见陈灨一《新语林》卷六“伤逝”,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101页。

注68 冯国璋(1857—1919),直隶河间(今属河北)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1913年国民党发动讨袁战争时奉袁命攻下南京,任江苏都督。1916年当选副总统,1917年代理总统,1918年被段祺瑞胁迫下台,1919年在北京病故。

注69 南京的开平府的确是明初开国元勋常遇春的府邸。常遇春因攻克元朝的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被封为开平王鄂国公。

注70 汪鸾翔,字公岩,号巩庵,广西桂林人。曾求学广雅书院,为名儒朱一新弟子。20世纪30年代曾任溥仪的家庭教师。二三十年代执教于清华大学。195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历任清华大学、河北大学、中国大学文学教授,北京国立美术学院等校中国画及中国美术史教授。是国立清华大学校歌词作者[此校歌作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汪鸾翔时任清华高等科国文教员]。

注71 刘老的外祖父名纪钜维,字香骤,一字伯驹,号悔轩,晚署泊居。河北献县人。纪昀五世孙。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选授内阁中书。沈毅好学,博览群籍,精考据,善鉴别书、画,工诗古文辞,旁及绘事。从张之洞游鄂最久。监督学校,多所成就。有《泊居剩稿》一卷,民国十四年(1925年)铅印本。

注72 安徽寿州孙家,应是指孙家鼐,孙是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状元,光绪帝师,京师大学堂创办者。

注73 崇德中学,1911年美国基督教会设立,1928年定名崇德中学校。校址在宣武门内绒线胡同(今西绒线胡同)79号。

注74 “三一八惨案”是段祺瑞1926年3月18日在北京制造的枪杀请愿群众的流血事件,打死47人,伤二百余人。清华大学学生韦杰三就是被害学生之一。

注75 刘曾复的姨夫汪鸾翔有三个儿子,长子即刘曾复的大表哥,名汪健君(1903—1999),曲家。生于武昌。1925年至清华大学任职。曾向溥侗学曲及参加昆曲活动。1935年春与俞平伯等共组清华谷音社,是主要成员,还经常参加北平城内珠萦社、潜庐曲社等曲集。抗日战争爆发后受清华保管委员会委托,将珍贵档案文献百余箱转移至天津租界并负责保护,遂留居天津。在北京、天津请益曲家滑苕白、许雨香、俞振飞等,精研曲律宫调和昆曲音韵,与俞平伯有探讨文章往还。抗战胜利后仍回清华大学。1957年调任清华大学图书馆,后将自家珍藏古籍千册捐赠该馆。1956至1964年是北京昆曲研习社社员,20世纪80年代在清华和北大组织曲集十余次,在北京大学临湖轩举办大型曲会。手订曲谱数十本。曾撰《言乐会沿革述略》《清华忆旧竹枝词》《北京旧时曲社杂记》等史料文章,在清华园传授昆曲。1999年7月6日在洛阳逝世,享年九十六岁。汪鸾翔的次子即刘曾复的二表哥,名汪振儒(1908—2008),曾用名汪燕杰,笔名丁乙。1925年从北京师大附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生物系。1935年9月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林业系,获理科硕士学位。继而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林学院从事森林生态学的研究,1939年7月回国,在广西大学任教。先后任森林系教授、系主任,农学院院长等职。是我国著名的树木生理学家、林业教育家,树木生理学的奠基者。1952年被分配到新成立的北京林学院(1985年改称北京林业大学),先后任林业系主任、绿化系主任、科研部主任、图书馆馆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为北京林业大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三一八惨案”中受伤的,就是这位二表哥。刘曾复在口述中对这两位表哥提及的虽然不多,但也可以想见对他所产生过的影响。亦可参见本套丛书中另一部《八旗子弟的世界》中印嘉佑的口述。

注76 师大附中,全名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01年建立,曾为京师大学校附属中学校。1928年11月改为国立北平大学附属中学,1929年9月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又改为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址在外二区和平门外南新华街。该校是中国最早创办的3所公立中学之一。

注77 圣约翰,指的是圣约翰大学(Saint John's University)。诞生于1879年,初名圣约翰书院,1881年学校开始完全用英语授课,成为中国首座全英语授课的学校。1905年升格为圣约翰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会学府,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也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入读者多是政商名流的后代或富家子弟,而且拥有很浓厚的教会背景,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近现代的无数领域的历史。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被解散并入上海多所高校,校址划归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