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巫觋道与杂术(第4/5页)

咒术未入中国以前,中国已有咒文。《后汉书·解奴辜传》说:“河南有麹圣卿,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初章帝时,有寿光侯者,能劾百鬼众魅。”文字能够治邪,圣言可以辟鬼底观念很古,《淮南子》记苍颉作书而鬼夜哭,便是根据这观念底传说。又《后汉书·费长房传》记长房从仙人受仙法,归时又作为一符曰:“以此主地上鬼神”,也是一种护符。总而言之,从巫术分出来底禁架法随着巫道盛行于各处,吴越荆楚最盛行,故可以说咒术起于南方。后来在蜀鸣鹤山所起底无师道,以符水治病,都从南方底巫术发展而来。《抱朴子·至理》(第五)也说:“吴越有禁咒之法,其有明效。”也可以证明南方禁咒底盛行。《抱朴子》与《汉书》中“禁咒”二字常见,至于符、厌胜等事,或者在后汉时代才有。

除掉符书以外,水与镜是禁架法最常用底东西。水能洁净器物,也能驱除邪气恶疾。许多地方都有圣泉圣井,有些是治病,有些是赐福底。印度底恒河是最著名圣河。在中国凡东流水、井心泉都有治病功能。这种圣泉随时随地都可以创造,如北平玉泉山底泉水是近几年新被信仰底水。古人底修禊也是以水有治病祛邪底功能。古人对于透明或能反射底物质都以为具有神秘能力,最普遍的是镜子。《抱朴子·登陟》(第十七)说:“万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托人形,以眩惑人心,而常试人,唯不能于镜中易其真形耳。是以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镜九寸以上悬于背后。则老魅不敢近人。或有来试人者,则当顾视镜中,其是仙人及山中好神者,顾镜中故如人形,若是鸟兽邪魅,则其形貌皆见镜中矣。”用镜照妖在中国到处都可见到,《抱朴子》说古人这样做,想在秦汉二代已是如此。秦汉镜子现存很多,每有吉利语和辟邪词底,想见当时以镜为有神秘能力底信仰。

以桃枝或画虎形治鬼也是古代的巫术。《礼记·檀弓》说:“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茢执戈,恶之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所记是用桃茢底事例。《艺文类聚》(八六,果部)引《庄子》佚文“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不畏,而鬼畏之”。《淮南·诠言训》“羿死桃棓”注说:“棓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荆楚岁时记》引《风俗通》说:“《黄帝书》:上古时有神荼、郁律,二人性能度鬼。度索山上有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者,缚以苇索,执以饲虎。”桃是生命底象征,所以有杀鬼底能力。现在道土还有用桃剑驱鬼底。南方人家每贴虎形于门楣上,是像度索山上食鬼底虎。玄坛、紫微,都骑着虎,所以也能辟鬼。

古代所行底傩也是驱鬼逐疫底巫术。季春、仲秋、季冬都有傩。季春是有国者傩,仲秋为天子傩,季冬有司大傩,及于庶人。《乡党》底傩和《郊特牲》底 [造字。见书137],都是庶人底傩。《周礼·春官》占梦,“季冬,遂令始傩,殴疫”,注说令方相氏执兵器以驱疫疠。所谓“始”,是说在上行完傩,诸侯万民始能举行。巫也参与傩事,男巫职说:“冬,堂赠,无方,无算。”郑玄以为是于礼毕送不祥及恶梦底礼,杜子春说:“堂赠,谓逐疫也。无方,四方为可也,无算,道里无数,远益善也。”《月令》所载季春命国傩,九门杰攘,以毕春气;仲秋,天子乃傩,以达秋气;季冬,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方悫说夏阳气盛,阴慝不能作,故无须傩。如《搜神记》所说。颛顼有三子,死而为疟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鬼。于是正岁命方相氏傩以驱逐它们。方相氏底形状见于《周礼·夏官》,当傩时,狂夫四人,蒙熊皮,黄金色,四目,元衣朱裳,执戈扬盾,表示他底威猛。汉朝仍沿用古傩礼,在《后汉书·礼仪志》里说:

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夜漏上水,朝臣会侍中、尚书、御史,诸者虎贲羽林郎将,执事皆赤帻,陛卫乘舆御前殿。黄门令奏曰:“侲子备,请逐疫。”于是中黄门倡,侲子和曰:“甲作食 [造字。左边“歹”,右边“凶”],胇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十二神追恶凶,赫女驱,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因作方相与十二兽儛,欢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持炬火送疫出端门。门外驺骑传炬出官,司马阙门。门外五营骑士传火弃雒水中。百官官府各以木面兽能为傩人师讫,设桃梗、郁儡、苇茭,毕,执事陛者皆罢。苇戟、桃枝,以赐公卿、将军、特侯云。

古代的傩为今日乡间道土驱鬼底前影,不过人数与装束不同而已。西藏、蒙古底跳鬼或打鬼,相传是纪念西藏古时佛徒刺一个毁法底王底庆典,但也与傩底意味差不多,大概也是从古巫术流行下来底。

傩以外还有厌胜底方术。《封禅书》所记周灵王时,苌弘劝方怪之说,依物怪以降诸侯,与汉武帝时,巫蛊厌胜底方术相似。书中又说秦德公“作伏祠,磔狗于邑之四门,以御蛊菑。秦汉人主求神仙,一方面就得祓除邪恶,故所立底祠都与厌胜有关。如五帝之祀起于五行说流行以后,秦哀公祠白帝,汉高祖加祠黑帝,以后增为五方,在武帝时,《淮南子》已想象五方帝底人格。今将《天文训》所述五方之神表列于下。

方 东 南 中 西 北

行 木 火 土 金 水

帝 太皞 炎帝 黄帝 少皞 颛顼

佐 勾芒 朱明 后土 蓐收 元冥

治 执规治春 执衡治夏 执绳治四方 执矩治秋 执权治冬

此中勾芒、后土为最有名的神。勾芒底信仰很古,《墨子·明鬼》已记其显灵之处。后土底崇拜到现在还不衰。汉时五方五行底观念很强,故日也有吉凶。占日底人为日者。如武帝时底少翁“以胜日驾车辟恶鬼”,《索隐》说:“木青色,故以甲乙日画青车驾之。火赤色,故以丙丁日画赤车驾之。”就是应用五行说于历日相克底方术。后世盛行底吉凶日及厌胜术都从这时产出。由年月日时之吉凶推到人生底本命。《晋书?戴洋传》有“君侯之本命在申”及“使君今年四十七,行年入庚寅,故有大厄”底文句。这本命论恐怕起于三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