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道家思想与道教(第3/9页)

凡一种事情底成就皆有它底来由,并非由于一朝一夕之故。所谓“成功”或者是从许多失败积下来底,或者是从许多小成功结成底。积涓滴成海,积沙石成山,积愚成智。但海有时也会枯,山有时也会平;今日之智,未必不是将来之愚:故成海成山成智底“成”只是相对的话,绝对的成就究竟不能得着。道之所以大,在乎虚空不积,虽积而不见,不理会其积。老子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十一)车行因于毂之虚空,而毂底自身并没有车底功用。庄子更申明这个意义。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体则虚,虚则实,实者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天道》)

原始道家底“长生说”并非恋世主义,只是要随着造化底玄机运转,自然能够年寿永久。人所以会衰老底原故是由于忧患;忧患由于心不虚静恬淡,一味去求知。这个“知”,与上头知白守黑底“知”不同,乃我们底心对于事物底解释,即是平常所谓“知识”与“智慧”。从我们心中或经验中所生底知与智并非真的,故应当舍弃掉。道在于无,有心则非,吾人求知,均赖心识,故欲去知,先当虚心。人所以求知底原故,必是由于一种成法不适宜,欲知其所以然,进而求其处治之方。在这种情形底下才会产生圣人。圣人之生在于道德沦亡之后,而仁义底建立,权利底分别,都是知所以处置当前的情境底结果。但是,“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十八);智本以防害,而害反因之而彰,仁本以成德,而德反由之而坠,仁义智慧究竟是靠不住。社会越知道防止盗贼底方法,不见得就能把盗贼扑灭,有时反可以养成他们的机巧。知本是靠不住,又是一件无底止的事,纵使用一生底心力去探求也不能有多少把握,甚至产出许多烦恼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以(《庄子·养生主》)

自然底道本是大智,不必用人心去思虑知觉就能够使生活安适,寿命久长。故老子以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十九)。大道具有无限知识,可是永远没曾表示出来,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地存在也是在此。人如能效法天地,就可以长生了。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

知愈多,性命愈疲,故圣人治国务使人返朴还淳。人生底最大困难是在生活底机械化。用知愈多,则是非、取舍、去就等等愈明,而机械愈繁。所谓“经常”或“法则”,都是社会积了许多经验知识才能成立底。但社会一有了这些机械的法则,人们便不能自由,必要时常受它底辖制。机械的生活,总一句说,都是知底毛病。所以我们要由自然得着解放。自然是不立何等法则,不有何等知识底。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暇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老子》二十七)

二、道教思想底形成

原始的道家思想底梗概,既略如上述,现在我们当研究道教与它有什么关系。“道家”具说当作“道德家”,因为他主张弃绝仁义返到自然的道德生活。老庄底思想只代表道德家底思想,本与后来的道教没有直接的关系。道教思想远源于术数和巫觋底宗教,到后来才采用了道德家底玄学。

道教底成分非常复杂,我们从宗教与思想方面可以明白地回溯到它底许多根源。今将道教底源流先列出一个简表,再依次略说一下。

[加入图表]

在先秦时代,最初与道家思想结合,成为道教底宗教教义底便是阴阳家。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前汉·艺文志》)

这就是历来传说底阴阳家底来历。阴阳家底首创者据说是邹衍。他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稍后于孟子底时代。司马迁记孟子之前后,齐有三驺,邹忌在孟子前,其次为驺衍,在孟子后。“驺衍睹有国益浮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次)并世盛衰,因载其 [造字。是示字旁加一个“几”。见153]祥度制,推而远之,至于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

阴阳底说法是驺衍时代底流行思想。《易》“十翼”与《庄子》书中说阴阳底地方很多,

驺衍所用来立一个学派,所增底是他底推尊黄帝,笃信 [造字同上。]祥和五德转移等等主张。阴阳家推尊黄帝,后来与道家对于事物消长顺逆之理参合,而成为秦汉间最流行的“黄老道”底要素。“牵于禁忌,泥于小数”,信于 [同上造字。]样,是黄老道底特点。阴阳思想是道家成为道教之枢纽。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说:“尝窃现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道家使人精神专,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出.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太劳则蔽,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 [注释:八位谓八卦之位。十二度即十二次,谓日月交会所在底星次。《书·尧典传》:“寅日析木,卯日大火,辰日寿星,巳日鹑尾,午日鹑火,未日鹑首,申日实沈,酉日大梁,戍日降娄,亥日娵訾,子日元枵,丑日星纪。”]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则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复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道家‘无为’,又回‘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杇,时变是守’。”从司马议底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家与阴阳家同主“大顺”之道而以“因循”为用底。阴阳底教义在道教里头极其重要,几乎没有一样宗教行为不与它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