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编 欧洲国家与教会中的动乱(第5/16页)

两派改革者?在16世纪,基督教的改革者分为两个阵营:一派还留在天主教教会,支持其组织与教义,同时尽力补救弊端;还有一派则脱离了教会,放弃某些教义,成立新组织 “改革的”教会。这些新组织被称作“新教”教会,对人们所抱怨的教会弊端表示抗议。新教起义摧毁了曾是中西欧特征的宗教统一。

三、新教教会

德国改革者马丁·路德?首位领导西欧大批民众与天主教教会公开分裂的改革者是马丁·路德(1483—1546)。他是德国人, 20岁时当上修士,不久之后被任命为威滕贝格大学神学教授。身为教师与讲道者,他深受学生爱戴。他果敢直率,不惧表达自己的主张。同时他还深切关注着永生拯救的问题。慢慢地他开始怀疑人们是否可以通过某些做法来博取上帝的欢心。他相信人类仅存的希望就在于每个人对上帝仁慈的质朴信仰。

路德同教会分裂?路德同天主教教会的分裂是逐渐发展的。他于1517年首次在德国引得人们的普遍关注,源于他公开质疑提供“赎罪券”与赎罪券所依托的“善行”的教义。

赎罪券是一种死后获得特惠的承诺。一个人真正对自己的罪孽感到忧伤并开始忏悔,赎罪券准许免去所有或者部分死后应该得到的惩罚。为了获得赎罪券,悔罪之人要念读某种祷词、进谒一些教堂或者做其他“善举”。在中世纪时期,加入十字军或者资助十字军都算得上是“善举”。如今天主教教会中仍存在赦罪的方式,可是不再主张捐钱,也没人捐钱了。

论纲与辩论?教皇利奥十世于1517年为筹措罗马圣彼得教堂的建造钱款,委派很多专职人员去销售赎罪券。路德被一位名叫特策尔的委派人员激怒了,他在威滕贝格教堂大门上张贴95条论纲,主张和所有前来的人辩论。在这95条论纲里,他抨击了赎罪券与教皇的一些主张。两年以后,在与一位著名学者的一场公开辩论中,路德否认了所有教皇和一次宗教会议拥有解释基督教教义的神圣权威。他援引胡斯与威克利夫的教义理论,坚决声称,每个人都有权遵照自己研读圣经的体会来料理自己的生活。

教皇利奥十世于1520年把路德从教会开除,还提议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将他当作异端进行惩罚。

禁令下的路德?皇帝偏向于惩罚路德和他的信徒,可是在德国有很多人,包括各王侯、贵族们,还有一些教士与修士,都对路德表示同情,让他能继续和教皇与皇帝对抗。

路德分裂德国?在德国,路德发放了很多猛烈抨击教皇与天主教教会的小册子。他获得了虔诚信徒的拥护,因为他们被路德披露的教会内部的各种腐败现象震惊了。他获得了爱国的德国人的拥护,因为路德让他们对自己的国家附属于一个意大利教皇而感到憎恨。他获得了贵族与王侯们的拥护,因为路德让他们见到,他们能从教会与帝国的削弱中增长自己的财富与权力。

一时间,似乎所有德国人都将对抗天主教教会。可是在德国南部一批批农民起来对抗教会,还对抗国家统治者的时候,王侯们开始惊慌了。农民起义于1525年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于是农民转而反抗路德,因为在这场反抗战斗中他站到了贵族那边。同时,许多贵族,尤其是南部贵族看到农民受到路德纲领影响,便背弃了路德理论。当然,皇帝与其他王侯们,无论是从信仰还是从政治的角度,都不会听从路德的号召。

最终的结果是德国分裂了。北部邦国追随路德变成了新教徒。南部邦国否定他的纲领,仍然信奉天主教。

路德赢取斯堪的纳维亚?路德失去了德国南部的拥护,却在斯堪的纳维亚大得人心。因为丹麦、挪威与瑞典国王都将路德教封为国教。16世纪之后,不止德国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绝大部分民众也都是路德教徒。

奥格斯堡和约?德国的天主教徒与路德教徒长时间的内战之后,在1555年签署了所谓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在和约里,皇帝认可路德教是基督教中合乎法律的一派。这份和约对德国王侯有利,而对人民却不一定如此,因为和约规定每个王侯有权代他的民众选择宗教。在每个邦内,人们一定要遵奉王侯的宗教。这符合当时的专制政体。

英国国王?在英国,威克利夫的一些言论已开始生根。可是在16世纪,英国的宗教对抗主要是由英王亨利八世实施的。起初亨利反对路德,还写了一本书来反对他。之后亨利和教皇决裂了,采取果断做法,领导全国一起来反对教皇。亨利由于教皇不肯答应他非常期盼的一桩婚事而悲痛绝望;另外他急于提升自己在教会里的王室权威,就像提升自己在国家中的权威一样。所以,在1534年,他引导议会通过了一项“最高权力法案”,规定国王替代教皇变成英国教会的元首。

英国国教教会?英国的教会逐步成为了英国国教教会。亨利八世仅仅希望摆脱教皇而独立,他并非要改变教义或者礼拜的形式。但在自己的儿子爱德华六世(1547—1553)与女儿伊丽莎白(1558—1603)统治时期,国教教会进行了种种革新。圣经被宣布为信仰的唯一指导;天主教教义里的“善举”被断定属于迷信;更改了各种圣礼;祈祷书从拉丁文翻译成了英文,还做了很大的改动。

亨利的女儿玛丽女王是一位忠诚的天主教徒,在她为期五年的统治期内(1553—1558),英国再度和罗马联合起来。但在伊丽莎白漫长的统治时期,新教又得到了稳固。英国国教教会正式获得了认可,有时被称作安立甘教会(又称为圣公会)还得到了国家的支持。从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开始,大部分英国人都是安立甘教徒,尽管还有少部分人信仰天主教。直至19世纪,英国天主教徒才赢得解放,针对天主教徒的严苛律法才被废除。在爱尔兰,虽然英国统治者成立了新教教会,可是当地大部分民众还是信奉天主教。

英国与爱尔兰不同的宗教转变,与其他大部分国家一样,紧随而来的是大批的迫害与财产充公。许多人为了信仰而牺牲,许多家族与组织因此变得贫困。在亨利八世、玛丽与伊丽莎白的统治下,情况更是这样。

瑞士改革者——乌尔里希·茨温利?在瑞士,乌尔里希·茨温利(1484—1531)领导了反抗天主教教会的起义。他和路德有的论点不同,尤其是有关圣礼和教会组织的事。瑞士和德国一样,有些小邦信奉新教,而其他邦仍然信奉天主教,他们因信仰不同而相互混战。茨温利于1531年在卡佩尔战役中被杀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