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妃为什么必须死(第3/3页)

1985—1988年间,故宫博物院主办的《紫禁城》杂志连续20期刊载了由金易、沈义羚合著的《宫女谈往录》。这位“谈往”的宫女,姓赫舍里氏,先后在慈禧身边服侍八年,是负责给慈禧点烟的贴身使女,在宫内慈禧叫她“荣儿”。

书中有一篇《崔玉贵谈珍妃之死》,说的是崔玉贵离开清宫后,有一次来荣宫女家串门,提起了那段往事。而荣宫女本人恰恰在珍妃“落井”那天当值,侍候慈禧。

按照荣宫女的回忆,崔玉贵是这样描述当时情景的:

七月二十日那天中午传完膳后,老太后有片刻的漱口吸烟的时间,……就在这时候,老太后吩咐我,说是要在未刻召见珍妃,让她在颐和轩候驾,派我去传旨。

……

我们去的时候,景祺阁北头的东北三所正门关着。我们敲了门,告诉管门的一个太监,请珍小主接旨。珍妃在接旨以前,是不愿意蓬头垢面见我们的,必须给她留下一段梳理工夫。由东北三所出来,经过一段路才能到颐和轩。我在前边引路,王德环在后面伺候,我们伺候主子,向例不许走甬路中间,一前一后在甬路两边走。小主一个人走在甬路中间,一张清水脸儿,头上两把头摘去了两边的络子,淡青色的绸子长旗袍,脚底下是普通的墨绿色的缎鞋(不许穿莲花底),这是一副戴罪的妃嫔的装束。她始终一言不发,大概也很清楚,等待她的不会是什么幸运的事。

到了颐和轩,老太后已经端坐在那里了。我进前请跪安复旨。说,珍小主奉旨到。我用眼一瞧,颐和轩里一个侍女也没有,空落落的只有老太后一个人坐在那里,我很奇怪。

珍小主进前叩头,道吉祥,完了,就一直跪在地下,低头听训。这时屋子静得掉地下一根针都能听得清楚。

老太后直截了当地说,洋人打进城里来了,外头乱糟糟,谁也保不定怎么样,万一受到侮辱,那就丢尽了皇家的脸,也对不起列祖列宗,你应当明白!话说得很坚决。老太后下巴扬着,眼连瞧也不瞧珍妃,静等回话。

珍妃愣了一下说,我明白,不曾给祖宗丢人。

太后说,你年轻,容易惹事!我们要避一避,带你走不方便。

珍妃说,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镇京师,主持大局。就这几句话戳了老太后的心窝子了,老太后马上把脸一翻,大声呵斥说,你死到临头,还敢胡说。

珍妃说,我没有应死的罪!

老太后说,不管你有罪没罪,也得死!

珍妃说,我要见皇上一面。皇上没让我死!

太后说,皇上也救不了你。把她扔到井里头去,来人哪!

就这样,我和王德环一起连揪带推,把珍妃推到贞顺门内的井里(据回忆,还丢了两块大石头)。珍妃自始至终嚷着要见皇上,最后大声喊,皇上,来世再报恩啦!

这是到目前为止,最多人取信的一个版本。

根据崔玉贵的回忆,珍妃临死前给他留下了印象最深的三句话:“我罪不该死!”“皇上没让我死!”“你们爱逃跑不逃跑,但皇帝不应该逃!”

由此可见,珍妃在临死前,依旧对皇帝抱有期望。

而这,恰恰是珍妃不得不死的最主要原因。

慈禧垂帘听政47年,其实很明白自己的权力终将失去,所以越到后面,她越在乎的是自己身后的权力运转和评价体系。

故宫里投珍妃的那口井

但恰恰她自己选定的光绪,并没有显示出会继续走“慈禧路线”的意思,而他身边的这位珍妃,又有主见,对光绪影响又大,一旦给了珍妃机会,肯定不会给自己什么好脸色,甚至“开棺鞭尸”也未可知。

当时八国联军兵临城下,谁都不知道大清帝国会不会就此覆灭,自己的性命是否还保得住(因为当时是慈禧力主向所有西方列强宣战的。事实证明后来八国联军并没有灭亡清朝,也没想颠覆慈禧,这是让老佛爷最欣慰的一件事)——所以不如事先把能安排的事都安排“妥当”(根据崔玉贵回忆,慈禧那天派人将珍妃投井绝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有预谋)。

就连光绪本人,都在慈禧驾崩的前一天离奇去世(这又是一桩有争议的悬案),怎么还会怜惜你珍妃的一条性命?

8

1901年,虚惊一场的慈禧带着光绪回京,命人从井里捞出珍妃的尸体。据当时的人回忆,尸体浮肿,面目已不可辨认。

慈禧表示大为惋惜,追封珍妃为“珍贵妃”——毫无疑问,这是安抚光绪的一个动作。

打捞尸体的那天,光绪并没有来。

但从那之后,光绪再也没有亲近过任何一个嫔妃。

馒头说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对珍妃之死,甚是惋惜,甚至把她比为“圣女贞德”。

我个人觉得,倒也不至于。

珍妃死得可惜吗?确实挺可惜的。一个妙龄女子,并没有犯什么大错,就这样莫名其妙丢了性命。

但真的要说她有安邦救国之志,辅佐明君之才,却也未必,至少从现有的史料来看,证据不足。当然,给她证明的时间也不多。

很多后人之所以为珍妃惋惜,其实是在为光绪不平,与其说为光绪不平,倒不如说是在为大清扼腕。

但其实仔细想一想,就算光绪大权在握,亲政临朝,就真救得了大清?就凭一腔热血对日宣战?就凭康有为那套拍脑袋的“维新变法”?或者,就凭珍妃出谋划策?

人家崇祯皇帝刚即位时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狗还晚,结果呢?更何况相对于大明王朝,大清王朝已经被卷入整个世界发展的滚滚洪流,面临千年不遇的大变局。

所以这事情,不怪珍妃,也不怪光绪,甚至怪不得那位殚精竭虑的老佛爷慈禧。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大清王朝其实已经失去了自愈的能力,只能凭借外科手术进行一次彻底的革新。

所以,对珍妃,我只能发出一句最近比较流行的感慨:

来世莫生帝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