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匪夷所思的“美国往事”(第2/2页)

由于禁酒,美国地下市场上开始出现大批用工业酒精制作的劣质酒,一批一批的酒鬼为了解馋,前仆后继,饮鸩止渴。当时有一个叫牙买加生姜的医疗偏方,使用者称之为“杰克”,它有非常高的酒精含量。有些无良店家便将“杰克”掺入工业用可塑剂,结果导致数以千计的受害者足部和手部瘫痪,最终造成大批人四肢麻痹、大脑不可逆受损甚至直接中毒死亡。

4

禁酒的效果不佳,这倒也算了,但随之带来的另一些后果,却是当初支持禁酒令的人们没有想到并完全无法接受的。

禁酒令实行了14年,居然让美国的黑社会迅速崛起,并大大滋生了政府各个部门的腐败,尤其是司法系统。

正规市场一旦没有某样急需品出售,随之而兴起的是什么市场?无疑是黑市。美国禁酒期间,走私和地下交易酒类,成了一笔一本万利的生意,从而促使大量的黑帮开始从事地下的私酒酿制生意。发展到后来,黑帮从事酿酒、运输(组建卡车公司)、贩卖(大量的地下酒吧),已经形成了“一条龙”产业,黑帮之间为了利益的火并也开始层出不穷。

在禁酒之前,美国的黑社会几乎没有资金来源,而一禁酒,黑帮开始财源滚滚。

禁酒时期的美国警察“搜酒队”

黑社会的迅速扩张,很快影响到了政府系统,首当其冲的是司法系统。警察之中,喜欢饮酒的大有人在,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们有什么动力去搜查贩卖私酒,取缔地下酒吧?这些都打击完了,他们喝什么?不仅如此,因为获得了巨大利益,黑社会开始用金钱逐步侵蚀司法系统,司法队伍中和黑社会沆瀣一气的人越来越多,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饮酒欲望,而且开始收取保护费,提供保护伞,实现“警黑一家”。

司法系统外的政府官员,也开始加速堕落。

美国当时虽然禁酒,但为了保证宗教活动的用酒,法律允许一些小规模的葡萄酒生产,只是它们的供应必须由政府集中管理——“监守自盗”以及以政府内部为源头的私酒交易,开始源源不断地涌现。

没能幸免的还有医疗体系。在医院,威士忌是可以被医生作为处方开给病人的,这还了得?禁酒期间,需要威士忌作为处方的“病患”大量增加,医院居然成了买酒的好去处,而不少医生也变成了“酒商”。有数据显示,美国的医院当年一年就开出100万加仑的威士忌处方。

即便是表面上支持禁酒的时任美国总统哈定(被很多美国人评为美国史上最差总统),他的私人酒库里也总是摆满了酒,他的内阁班子成员,几乎都和酒贩子有来往。

有美国学者曾经指出:禁酒令颁布之前,美国政府指挥黑社会;禁酒令颁布之后,黑社会通过贿赂,开始指挥美国政府。

5

到了禁酒令的后期,整个美国社会已经呈现出一种荒唐的状态:

本来想通过禁酒提升美国国民的健康水平,结果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喝了品质低劣的酒甚至假酒,频频被送进医院。

本来是想通过禁酒稳定社会,降低犯罪率,结果却让黑社会茁壮成长,整个社会安全系数大大降低。

本来想通过禁酒提高人的道德水准,降低贪污腐败的概率,结果整个政府体系却迅速堕落,警务系统甚至已被黑社会腐蚀得不堪入目。

当然,禁酒令也对美国的酿酒产业造成了致命打击。禁酒期间,一半的啤酒厂倒闭,解禁后也没有再恢复。美国的啤酒至今仍被人诟病没有个性,只是大众消费的产物。葡萄酒方面,全美的葡萄酒正规产量(不包括自酿)从禁酒令前的5500万加仑(2.0820亿升),骤降到3.5万加仑(13.2万升)——最关键的是,葡萄酒从一种精致的酒品,开始转为禁酒期间一种粗糙的、可以解馋的低劣产品(都是自酿的),这个状况在禁令解除后很久也没有恢复过来。

人们开始游行示威,反对禁酒令

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连当初大力支持禁酒法案的美国人,也慢慢开始质疑当初自己的抉择正确与否了。

这时候,压倒禁酒令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了——经济大萧条开始了。

1929年开始的那场波及全世界的经济大萧条,让整个美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举国士气低迷甚至委顿的背景下,谁还去考虑喝酒究竟道德不道德的问题?

从农业来看,酒精的生产,可以扩大粮食的消费,拉动内需。从商业来看,多一种商品的流通,市场的流通性也就随之增加。从经济来看,美国政府禁酒损失的酒类税收,一年就高达5亿美元。

哪怕什么都不管了,单对于哀伤的美国人而言,给他们一点酒精的慰藉,又有什么不妥呢?

于是,1933年,一位叫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总统竞选人,把“废除禁酒令”也放进了竞选纲领,表示如果当选,一定废除这项法案。

然后罗斯福就当选了(当然不仅仅因为这点),然后他就践行了诺言——

1933年12月5日,施行长达14年之久的美国宪法第十八修正案,也就是禁酒法案被宣布废止。

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废除的宪法修正案。

禁酒令解除后,疯狂“报复”的美国人

馒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