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易中天(第3/5页)

易:然后你还要层层设置悬念,因为《百家讲坛》一共43分钟,43分钟你一个人在那儿唠唠叨叨讲会引起收视疲劳的,这个时候你要把握观众的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候你要抛出问题,或者要有出彩的语言,或者有好听的故事,或者要有包袱。

主持人:那么做完这个《汉代风云人物》之后再做三国,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还是您需要考虑我是不是要做三国?有过这种考虑吗?因为我看您的作品中对《水浒》的研究也有。

易:你又刺探“国家机密”了。

主持人:这怎么叫刺探“国家机密”呢?

易:这是《百家讲坛》他们策划的!

主持人:噢,他们策划的。我发现您的演讲当中或者您的授课当中,很多是对那时候的历史人物在某一历史瞬间的他的真实的心理反映,您有很多的揣度,您依据的是什么?

易:两个依据,第一个是史书上的有关记载,有些记载是有细节的,再一个就是对人性的掌握,因为人性是永恒的,古时候的是人,我们今天的人也是人,我们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完全可以揣摩古人的心理。

主持人:您看我对您的第一印象是来自于我看您的《品人录》里对于曹操的评价。

易:可爱的奸雄。

主持人:对,像您可能对曹操有一份偏爱。

易:不是,我其实是希望把三国人物一碗水端平,都是以一种客观的、公平的、尽可能真实的这么一种态度去看他。但是我反省一下自己,可能会有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当我在讲到某一个人物的时候,我为了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和人物的心理,以便我们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我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在讲到某一个人物的时候自己就变成他了。所以当我讲完这个人物的时候我会出来,但是在那一刻,在那一刻可能会和这个人物合二而一了。而我刚开始前面是以曹操为线索的,一不小心人家就说我是可爱的奸雄,但是实际上我将来讲到别的人物的时候可能也会出现这种问题。这是一个学文学的人来讲历史可能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我小心一点就是了。当然有些人我是不会变成他的,比方说董卓我肯定不会变的。

主持人:很多人可能对易老师的熟悉还是通过节目,对节目的易老师可能只停留在某个历史阶段或某个历史人物的演绎当中,但是对易老师本人的很多判断可能现场很多人还不是非常了解,大家或者从只言片语,或您不过五百字的简历当中。我一看您,新疆建设兵团,这段经历对您日后的成功是一种苦难的一种积累?

易:我是1965年高中毕业以后就响应党的号召奔赴边疆,参加生产建设兵团。

主持人:您的家乡是在湖南。

易:我是这样,应该说祖籍湖南,我的出生地也在湖南,我的父亲母亲都是湖南人,我出生在湖南长沙湘雅医院,因此无论从祖籍还是出生地,我是地地道道的湖南人。可是六岁我就随父母到了武汉,在武汉度过了中小学时期,高中毕业以后就到新疆去了。那个时候其实是满怀雄心壮志的。

主持人:那会儿对于人生的设计,有吗?

易:有,当时我读了一本苏联小说,作者叫薇拉凯特琳斯卡娅,书名叫《勇敢》,写一批共青团员从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到西伯利亚,建设一个也可以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城市叫共青城,那本书给我影响非常大,我觉得我也应该到新疆去,也建设一个共青城,所以我那个时候一去,他们把握分配到哪儿呢?新疆建设兵团农八师共青团农场!哎呀,我太高兴了,我就想弄一个中国式的共青城,他就把我弄到共青团农场去了。

主持人:您这应该是团中央书记考虑的事。

易:我就觉得到那个地方去参加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然后我把这个经历我也写一个长篇小说啊!

主持人:还是文学青年的底子。

易:对,但是紧接着就是“文化大革命”,然后整个生活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那个地方我有这么一个说法,我说在那个被诗意地描述的地方我明白了生活不是诗。

主持人:您仍然用文学青年的方式来定义那会儿的生活,不是诗。

易:是被诗意地描述的地方。

主持人:那从什么时候您觉得可以重新开始?

易:这个要感谢小平同志,恢复了高考。1977年恢复高考很多人建议我去参加高考。

主持人:那时候你已经30岁了,1977年恢复高考。

易:对,30岁。

主持人:那会儿已经结婚了吗?

易:结婚了,但是我觉得我不敢去考。

主持人:为什么?

易:因为我那时候在一个中学当老师,教毕业班。

主持人:我顺便介绍一下,咱们《百家讲坛》里讲得不错的好多都是中学老师出身的底子,阎崇年,易老师啊,刘心武,都是中学老师的底子,所以现在在下面坐着和电视机前中学老师的同志们可以做好准备,二十年之后《百家讲坛》是您的天下。您接着说。

易:我是毕业班的老师。

主持人:您怕误人子弟。

易:不是,我怕我和我教的学生一起下考场,他考上了我没考上。那就没脸教书了!

主持人:您哪会儿教什么,教语文?

易:教语文,你说那考场上的事能有把握吗!是不是,万一他考上了我没考上怎么办呢?那么1978年恢复了研究生考试,我说我考这个。

主持人:考研究生,目标高。

易:对啊,我一高中生,我考研究生没考上不丢人,考上了,算我赚了四年。

主持人:那当时是含辛茹苦考上研究生的,还是天生丽质?

易:应该说是就应了那句老话,叫做机遇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主持人:总是给班主任准备的。

易:我倒也没存心准备考什么研究生,那时候还没有这个知识,但是在那动荡的十年当中我没有中断读书,这个读书倒不是出于功利的考虑,纯粹是一种爱好。那么能读的书不太多,但是挺管用,我那时候通读了《毛泽东选集》,基本读完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读完了鲁迅选集,然后我还暗藏了两本唐诗宋词。

主持人:是从家乡带过去的?

易:对,那个是暗藏的。

主持人:当时真有人查吗?

易:有人查,没人的时候可以看,好在我们在军垦农场,有文化的人也不多。

主持人:不知道您在看什么。

易:对,外边弄一封皮,红封皮,可以蒙混过关。那么应该说多少有点准备。然后我花了三个月的准备时间,当时在床头贴了一条标语,激励自己的标语:“三个月等于三年”,我就说我三个月至少要达到大专水平,要把那书都读完。然后去考研究生,一下就考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