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 永安托孤(第3/3页)

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好解释,不太好解释,就是诸葛亮做了蜀汉的丞相以后,刘备没让他开府,就是他没有自己独立办事机构,这个问题,我们以后的节目还要再说。开府是在刘禅的时代,当然这个也可以解释,说这个时候蜀汉刚刚建国,体制还不完善,慢慢来,也可以讲得通。

最无法解释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关羽攻襄樊,刘备征孙权,这两次战争事实证明都是错误的,错误的时间的军事冒险,诸葛亮为什么不阻止?一种解释是诸葛亮也没有料到会失败,这个不通,他不是杰出的军事家吗?怎么料不到?那么他不说,就是另一种原因,就是知道说了也没用。有证据吗?有。在哪里?《三国志?法正传》。

夷陵、猇亭之战以后,诸葛亮说了这样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是法正如果还活着的话,就会阻止我们的皇上,不让他去发动这场战争,那么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第一,法正的话,刘备是一定听的;第二,刘备也只听法正的,其他人的话他谁都不听,包括诸葛亮的话他也不听。所以诸葛亮没有说话,诸葛亮为什么不劝阻?那也只好猜测了。我的猜测是,诸葛亮已经感觉到刘备对他的不完全信任,请注意我的表述,不是完全信任,也不是完全不信任,是不完全信任,是有限信任,不是无限信任,是打折扣的信任。

为什么不完全信任?因为这个时候,他们两个人的政治理念有分歧。刘备集团的诸葛亮和曹操集团的旬彧,这两个人是非常相似的,他们的共同之处是自己有政治理念和政治理想,而他们两个人的理想还刚好是一致的,就是匡复汉室,要恢复大汉王朝。

而这两个集团的首领,曹操和刘备也非常相似,是什么呢?是前期也都有这个理想,以了后期也都没了。曹操原来也是有这个想法的,旬彧才会辅佐他,但是后来变了;刘备开始可能也是有这个理想,但是后来忘了。什么时候忘的?王夫之《读通鉴论》告诉我们是:分荆得益之后,就是瓜分了荆州得到了益州之后,刘备就把那个匡复汉室、恢复大汉王朝的理想给忘了。他这个时候的想法就是割据一方,做土皇帝。至于“汉贼不两立”,那是政治口号,是政治手段,问题在于刘备忘了诸葛亮没忘,这个理想,在诸葛亮那儿还在。而这样一种变化,又是微妙的,是不现形的,甚至是说不出口的,所以诸葛亮也不能去劝刘备说,你不要忘掉你的理想,刘备说我没忘啊。所以才有后来的所谓“先帝与汉贼不两立”的这种说法,但是心里面大家是有数的,最后双方只能心照不宣,就是什么呢?诸葛亮埋头苦干,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不再多管闲事。

好了,这就是我猜测托孤之前,他们君臣关系,它是非常微妙的,是信任又不完全信任,有那么一点小问题。那么有人就要问了,那为什么还要托孤给诸葛亮呢?无人可托啊。庞统死了,法正死了,关羽死了,张飞死了,黄忠死了,马超这个时候也死了,剩下可以依据的只有三个人,诸葛亮、赵云、魏延。那么赵云前面已经说过了,不太受信任,一直是个杂号将军;魏延是刘备非常信任的人,但你总不能托孤于魏延吧。何况诸葛亮现在已经是丞相了,那就只能托孤诸葛亮。但是由于是不完全信任,因此,他有两点保留:第一就是透底,公开把话挑明;第二说是设副,他设了一个李严为副,而李严是什么时候当尚书令的呢?是刘备去世前六个月,不能不让人觉得这是刘备的刻意安排。

以上就是我对永安托孤这个事件的一些看法。再申明一遍,只是猜测。

不管怎么说,刘备是托孤于诸葛亮了,从此蜀汉政权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这个历史时代我们可以称之为“诸葛亮时代”。诸葛亮接过了刘备留下的这个担子,这是一副非常沉重的担子。要挑超这副重担,诸葛亮要处理好方面面面的许多关系。也正是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诸葛亮表现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天才,那么诸葛亮要处理的第一个关系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他和刘禅的关系。因为虽然刘备说,让刘禅视丞相如父,但毕竟是君臣,那么诸葛亮和刘禅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请看下集《非常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