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动乱始末 平叛之路(第2/2页)

不听李泌之计的结果如前表所示,长安和洛阳虽然如愿收复,战争却又延续了五年,洛阳也再次沦陷。而且,安史之乱的最终平息,还要拜叛乱集团的内讧所赐:先是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谋杀,后是安庆绪被部下史思明斩首,然后是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绞死,最后是史朝义自杀。

如果他们团结一心呢?

难讲。

可怜大唐人民,却得为两任皇帝的错误决策埋单。宝应元年(762)十月,帝国第二次收复洛阳。由于借助了回纥的力量并有过协议,回纥兵进城以后便疯狂掠夺,大火竟累旬不灭,残暴程度不亚于“叛匪”。政府军也以河南地区是“贼境”为由,所到之处一路掳掠,时间长达三月之久,肆虐程度也不亚于“同盟军”。洛阳城的建筑物全被毁坏,士农工商无论贵贱贤愚都只能以纸为衣。[66]

这可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民为国本。洛阳民众的苦难,其实暗示着帝国的未来将命运多舛,只不过当局者还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会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直到一个文明在溃烂中沉沦。

[57]见《新唐书·郭子仪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广德元年十月条。

[58]令公一词的解释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广德元年十月条胡三省注。

[59]见《新唐书·郭子仪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永泰元年十月条。

[60]见《旧唐书·郭子仪传》。

[61]见《新唐书·李光弼传》。

[62]见《旧唐书·李光弼传》。

[63]见《旧唐书·李光弼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乾元二年十月条。两书所记时间不同。

[64]见两《唐书》之郭子仪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五月条及胡三省注。

[65]见《新唐书·李泌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七月条、十二月条。按,李泌论李林甫事与提出平叛方略,《资治通鉴》分别系于至德元载七月和十二月。但《新唐书》记载肃宗“抱泌颈以泣”之后有“因从容问破贼期”一句,则应是同时。本书所述肃宗语,亦糅入了李倓论孝的观点,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

[66]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二宝应元年十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