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世界帝国 高句丽(第2/2页)

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高句丽,则铁定地成为中华帝国的眼中钉。公元668年,也就是新罗依靠大唐兼并百济的八年之后,高句丽也被大唐联合新罗而灭亡。这时,唐高宗已经因病休假不问政事,执掌朝政的是皇后武则天。

武则天就更不会含糊了,她什么时候心慈手软过?

在百济和高句丽灭亡之日,不知有没有人想到过他们的历史功绩。要知道,佛教就是先由前秦传入高句丽,又从高句丽传到新罗的。百济更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通道。日本人学会使用汉字,后来又借此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就因为百济博士王仁把《论语》和《千字文》带到了日本。[11]

毫无疑问,两国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可以说,没有百济和高句丽,就不会有以汉字为载体的东亚文明圈。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该忘记他们。

高句丽和百济永垂不朽!

[1]其实,这时的日本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文明的国家,《隋书·倭国传》称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和百济都以日本为大国,执政的圣德太子年轻有为,跟隋炀帝一样很有文化素养。但 《隋书》将日本国书的措辞和炀帝的反应都郑重其事地记录在案,说明当时隋人对此十分在意。后来隋帝国大使赴日,又发生了所谓“国书被劫”事件,更能说明这一点。详见袁刚《隋炀帝传》。

[2]这段历史诸家说法有异,本书采信袁刚《隋炀帝传》的说法,同时请参看《隋书·倭国传》,《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

[3]实际上当时中国人对日本知之甚少,获得的情报也相当皮毛,甚至乖谬。比如隋文帝得到的信息便是:倭王以天为兄,以日为弟,因此天不亮就办公,太阳一出来就下朝,声称要将政务交给太阳弟弟处理。隋文帝认为这“太无义理”,于是以世界之王的口气下达训令让日本人改正。见《隋书·倭国传》。

[4]隋炀帝三次征讨高句丽,其劳民伤财的程度超出了人民群众的忍受极限,起义在《无向辽东浪死歌》中爆发。隋炀帝不思悔改,又北巡突厥,结果被困雁门。从此帝国和炀帝都一蹶不振,直至灭亡。

[5]见《新唐书·魏徵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

[6]邱久荣撰《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民族卷》高句丽条称:“北齐废帝乾明元年(560)封其王为高丽王,自此称高丽。”实际上,此前早已有人称高句丽为高丽,如《魏书·高句丽传》载北魏世宗宣武帝元恪接见高句丽使者,双方均称高句丽为高丽。但其王的封号仍为高句丽王。可知高丽实为当时高句丽的习惯性简称。另请参看《北史·高丽传》、《隋书·高丽传》。

[7]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民族卷》。

[8]见《后汉书·东夷传》,《三国志·东夷传》,崔连仲主编《世界通史·古代卷》。

[9]事见《隋书·裴矩传》。以上各段描述参考了袁刚《隋炀帝传》。

[10]见《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但《资治通鉴》没有记载启民可汗向隋炀帝汇报高句丽来使一事。据隋炀帝北巡突厥行程,高颎之死应该在此之后。

[11]佛教从前秦传入高句丽是在东晋咸安二年(372),《论语》从百济传入日本是在西晋太康六年(285),根据汉字草书偏旁创造平假名的是学问僧空海,根据汉字楷书偏旁创造片假名的是留学生吉备真备。见王仲荦《隋唐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