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第2/2页)

马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前106年1月3日—前43年12月7日),是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哲学家、政治家、律师、作家、雄辩家。他出生于一个骑士阶级的富裕家庭,青年时投身法律和政治,其后曾担任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同时,因为其演说和文学作品,他被广泛地认为是古罗马最好的演说家和最好的散文作家之一。

在罗马共和国晚期的政治危机中,他是共和国所代表的自由主义的忠诚辩护者,和安东尼是政敌。他支持古罗马的宪制,因此也被认为是三权分立学说的古代先驱。西塞罗深远地影响了欧洲的哲学和政治学说,并且至今仍是罗马历史的研究对象。

戴克里先

戴克里先(250—312),原名为狄奥克莱斯,罗马帝国皇帝,于公元284年11月20日至305年5月1日在位。其结束罗马帝国的“3世纪危机”(235—284),建立四帝共治制,使其成为罗马帝国后期的主要政体。其改革使罗马帝国对各境内地区的统治得以存续,最起码在东部地区持续了数个世纪。

君士坦丁

君士坦丁一世,全名为弗拉维·瓦莱里乌斯·奥勒里乌斯·君士坦丁(272年2月27日—337年5月22日),罗马帝国皇帝,公元306年至337年在位。他是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公元313年与李锡尼共同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在帝国内部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

君士坦丁在内战中击败马克森提乌斯和李锡尼,巩固了皇位。在其统治时期,他还成功发动对法兰克人、阿拉曼人、西哥特人和萨尔马提亚人的战役,并成功夺回在前一个世纪丧失的达基亚地区。他在拜占庭建立新皇宫,并将之命名为新罗马,但人们为尊君士坦丁之名,将此地称作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在此后一千年内成为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因此君士坦丁也被认为是拜占庭帝国的创立者。

王莽

王莽(前45—23),字巨君。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王莽共在位十六年,卒年六十九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

马尔库斯·尤尼乌斯·布鲁图

马尔库斯·尤尼乌斯·布鲁图(前85—前42),罗马共和国晚期的一名元老院议员,后来组织并参与了对恺撒的谋杀。传说恺撒临死前说:“还有你,布鲁图?”而布鲁图向罗马群众说明行刺的动机,留下一句名言:“我爱恺撒,但我更爱罗马。”

狄奥多西

狄奥多西一世(347年—395年1月17日)又译为狄奥西亚一世或杜多思一世,亦作狄奥多西大帝,是罗马帝国皇帝(379—395),公元392年起统治整个罗马帝国。他是最后一位统治统一的罗马帝国的君主。公元393年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反对一切异教和异端。在米兰去世,临死前把帝国分给两子,罗马帝国分裂。

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河北人。西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时的贡献。

刘秀

刘秀(前5—57),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